滌綸長絲:需求或成壓垮明年行情「最后的稻草」
一方面,過去幾年滌綸一直呈現高增長,17年增速為12%,今年上半年更是高達15%,預計全年也有13%,而下游紡織服裝增速相對平穩,僅為7-9%左右,兩者差距非常明顯,使得市場一直困惑于滌綸的高增長之謎,對其持續性缺乏信心。另一方面,明年美國將對我國服裝出口加征25%的高關稅,屆時服裝產業很可能會出現大幅外遷,進而影響到滌綸需求。最后更為下游的地產、汽車等數據也在下滑,這無疑也會拉低明年需求。
滌綸高增長之謎:只要價格不大幅上漲,明年滌綸增速預計仍大幅高于紡服水平
從數據看,滌綸和紡織增速的劈叉非常明顯,前期市場也主要歸結為下游補庫存。果真如此的話,滌綸高增長無疑很難持續。但至今為止,各個環節數據都沒有看到顯著的庫存增長,那問題就是滌綸到底去哪了?就我們分析,滌綸高增長除補庫之外,另一重要原因就是大幅替代了其他各類化纖品種。從紡織服裝看,其對應的并不只是滌綸,還包括棉花、粘膠、錦綸等等。
如果我們將各類原料加總,就可看出其增速雖然有所回升,但最高仍不過8%左右,基本和服裝增長同步,并沒有明顯背離。而17年除滌綸外其他纖維的消費增速僅3.2%,可見滌綸高增長本質上還是憑借著更高的性價比,大幅搶占了其他化纖品類的增量。另外以我們在恒力股份的調研為例,公司展示其高端滌綸絲仿制的真絲、棉麻等品種,就個人觀感而言,確實幾可亂真,替代邏輯應該成立。因此只要價格不出現大幅上漲,明年滌綸增速預計仍可維持大幅高于紡織服裝的水平。
貿易戰影響分析:用出口布匹來變相輸出滌綸,對最終需求影響有限
紡織服裝由于毛利率不高,如果貿易戰高關稅嚴格執行,確實可能會出現向海外大幅轉移,但這只是需求轉移,而非消滅。就滌綸行業而言,從上游的煉化、PTA到下游的織布、印染,幾乎全在我國,全球占比接近70%,如此完整的產業鏈想短期內在海外復制無疑非常困難。且不說上游煉化和PTA的巨額投資,單是滌綸行業目前規模經濟產能投資都接近百億,遠非更為后發的國家可以承受。而且滌綸單價在萬元左右,以織布形式出口運費并不高,海外如果新建也不可能短期內配套上游煉化和PTA產能,仍要進口PTA等上游原料,并沒有什么成本優勢。所以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我國滌綸產業全球競爭力很難動搖,即使下游服裝產業轉移,我們仍然可以用出口布匹來變相輸出滌綸,對最終需求影響有限。
需求放緩影響分析:明年如果地產銷量下滑,大概率這部分需求會顯著降低
在三點市場擔憂中,最可能兌現的就是國內終端需求的放緩。目前滌綸下游中,家紡、 窗簾等和地產高度相關的占比接近 40%,明年如果地產銷量下滑,大概率這部分需求會顯著降低。最悲觀假設應該就是行業重回13-15年地產銷量極度低迷,且服裝持續去庫存時,期間滌綸需求平均增速為 4%。以此為參照,目前滌綸 8-10%的供給增長顯然缺乏需求支撐,此時就要考驗企業能否控制住自身的投產欲望,共同維護合意利潤水平。
產能新增供給分析:一體化企業有能力保持較高盈利水平,龍頭企業不愁
從新增供給看,主要集中在桐昆、新鳳鳴和 恒逸石化,而這三者同時也是目前 POY 前三大生產商。如果新增量嚴重傷害到行業盈利,企業應該有較高傾向控產保價。當然從產業鏈看,明年供需最為緊張的是PTA,如果滌綸維持擴產,那 必然導致PTA環節更為緊張,很可能會出現PTA擠占掉PX和滌綸近乎全部利潤。這對于已經實現全產業鏈配套的恒逸和桐昆而言,并非不可接受,甚至還可以進一步借機壓制其他競爭對手擴產,鞏固在滌綸領域的競爭優勢。所以即使需求放緩,一體化企業仍有能力保持較高盈利水平。具體利潤分配到哪個環節,則取決于龍頭的定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