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紗周報(10.29-11.2):“金九銀十”已正式化為泡影,以為市場人士不禁感嘆: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截至11月1日,國內C32S均價報收23900元/噸,跌破24000大關,比上月同期下跌350元/噸。縱觀逝去的“旺季”,不難發現,紗線遇冷的原因可以說是精神和現實的雙重打擊。
先說“現實”,2018年上半年,國內面料市場經歷了一場狂歡,部分服裝廠和貿易商大范圍囤積面料,加上對中美貿易關稅上漲的預期,很多外貿易商的訂單也都提前到了8月份之前。從上圖也能看出,中國坯布庫存目前已經“頂破了天花板”,超過了30天!庫存甚至多到很多企業下半年都不敢備貨。其次,作為紗線、坯布下游的服裝廠因為政府治理污染,一些小加工作坊正在逐步減少甚至消失。而上游的紡織、坯布正在膨脹。以新疆為例,截止2017年6月份,新疆棉紡織產能即達到了1360萬錠,預測至今年底將達1800萬錠。而據浙江企業反饋,坯布產能也正在膨脹。上游產能大爆發,而下游卻在萎縮,導致市場的惡性競爭,壓制了行情。
再談“精神”方面,由于中美貿易戰不斷升級,加上美國不斷“退群”,對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形成負面影響。整個“金九銀十”期間,鄭棉從9月初的17000元左右跌到昨日14840元/噸,下跌了近2000元/噸,而“紗隨花舞”的棉紗期貨也從9月3日的27390元/噸,直接跌到了23220元/噸,下跌幅度高達15.2%,給市場心態再次帶來一次“痛擊”。國內企業倒閉、停產,企業負責人跑路現象屢見不鮮。因此,“旺季不旺”也在情理之中。
不過,任何事情都是否極泰來。當鄭棉跌破14800元/噸之后,大部分業內人士認為繼續向下的空間已經不大。而事實也是如此,截止收稿,11月2日鄭棉報收15115元/噸,棉紗則報收23540元/噸。本周期貨探底回升很大一個因素就是11月1日中美首腦的那一通電話以及即將到來的“習特會”。消息公布后一小時內,美股、人民幣雙雙拉升,同時也帶動了今日股市的高開高走。除此之外,基本面也不容忽視:首先,14800元/噸的價格已經跌破某些軋花廠的成本價。企業總不能總做“虧本買賣”。其次,雖然受中美貿易摩擦影響,出口消費疲軟,但內銷訂單相對變化不大。不少企業反映目前下游還是有訂單,只是價格壓得比較死。而截至11月1日,FCY Index C32S折人民幣現貨價報收23864元/噸。進口紗經過一段時間的低價拋貨,不少貿易商“去庫存”已成效顯著,庫存壓力減輕。國產紗雖走貨不快,但也基本和上月持平。紡企原料仍多用之前所拍的儲備棉,理論利潤持續上升。再加上從供需來看,本年度棉花供需仍然偏緊,隨著國儲棉的不斷消耗,新棉的缺口將越發變大。屆時,作為下游的棉紗市場好轉的希望也隨之擴大。
最后,期貨方面,如果前文所說,自9月至今棉紗期貨主力價格已跌超2000元/噸,受“買漲不買跌”情緒影響,棉紗期貨成交量也持續下跌。而從本周的收盤價來看,棉紗主力的跌幅要大于棉花,兩者之間的價差再度回到8400元/噸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