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令”實施已滿4年,如今,在大型超市中成效凸顯;然而,部分農貿市場、流動攤販則成為使用超薄袋的“重災區”。
行動收繳10萬余個超薄袋
昨日10時,執法人員在該分局長通管理所所長桑晟懷的帶領下,對9家銷售塑料袋的業戶進行檢查。
在名為順發塑料的業戶庫房,發現10余袋無廠名廠址、無QS、以及無再生標識的三無塑料袋,共計10萬余個超薄塑料袋,預估值約6000元。隨后,執法人員對這些三無塑料袋當場予以查封。
桑晟懷表示,工商部門隨后將要求順發塑料的業戶到工商所接受調查,并將查扣的三無塑料袋送質檢部門進行檢驗,如證實塑料袋為不合格產品,將嚴格按照《產品質量法》及相關法律法規,沒收其違法銷售的產品,沒收違法所得予以處罰。
危害健康隱患,環境隱憂
媒體報道稱,相關部門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每天買菜要用掉10億個塑料袋,其他各種塑料袋的用量每天在20億個以上。也有研究表明,大部分塑料袋在使用12分鐘后就被丟棄,但它們在環境中的自然分解卻需要20年到200年的時間。
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秘書長董金獅表示,正是基于健康與環保的考慮,國家出臺“限塑令”,寄望能減少塑料袋的使用數量,從而減少能源消耗,降低其對環境的污染程度。
他說,通常袋子顏色嬌艷,許多或帶有重金屬,比如鉛、鎘等。如果用這些袋子盛裝瓜果蔬菜,對人的肝臟腎臟,血液系體有較大的損壞作用,對兒童的智力發育也可能產生影響。“如果是回收舊料加工而成的話,裝食品,有害成分容易攝入人體,影響健康。”
而論成分而言,塑料袋和無紡布袋都不“環保”:以聚氯乙烯為主要成分的塑料袋,即使是填埋在地下,也需要100年左右的時間才可以完全降解;而以聚丙烯為主要成分的無紡布購物袋,在自然環境中,其降解過程也一樣緩慢。長期來看,對子孫后代的生存環境會有較大影響。
期待全民環保意識亟待提高
行將四年,“限塑令”尚處尷尬境地,那么,未來的“限塑”之路該如何走下去?
董金獅說,對塑料袋的管理,可以通過收費的制度來盡量減少消費者的使用情況,潛移默化的對消費習慣以及消費行為有所改觀。此外,在產品回收處理體系上多下功夫。
桑晟懷表示,要建立一項長效的監管機制。一是,通過社會宣傳提高全民意識,讓百姓真正認識到白色污染的危害;二是,要加強個體戶的自律意識,不能因利益驅使而危害社會;三是各級政府部門要形成合力,掐斷生產源頭,同時在流通環節嚴懲不落實“限塑令”的商家。總之,要想使“限塑令”走得通、走得遠,需要全民以及各部門的共同努力。只有“多管齊下”,才能取得政府期望中的效果。
此外,長春相關監管部門人員表示,近期長春將集中開展“限塑”專項整治活動。(東亞經貿新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