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紗“國外熱,國內冷”導致一些6、7月份簽合同、抵港的進口商出貨形勢比較尷尬。由于人民幣升值減緩、外紗國內銷售成交價有200元/噸(報價總體持穩,為低支紗,非賽絡紡)左右的下跌,按當前價格出售,凈利潤已下滑至200元/噸以內。某浙江進口商計算,將清關費、財務費用以及倉儲費等等計算在內,目前在上海港的3000噸棉紗每噸凈利潤只有50-80元/噸(前提是棉紗品質問題不大,不出現下游客戶索賠的情況),因此該進口商表示,目前只能囤貨,相信隨著2013/14年度棉花收儲的開始,美國、印度棉區天氣炒作升溫以及中國棉紡織品內銷市場的觸底反彈將會拉動棉紗價格加速上漲,“面粉貴過面包”的行情并不會延續多久。
據兩家美國棉商反映,7、8月份以來向其咨詢美國紡紗廠棉紗價、有意向進口美國棉紗的中國織布廠和貿易商的數量有所增多,一方面是對美棉品質認可,對美國紗廠設備認可以及船期有保證;另一方面,由于印、巴、越等國棉紗報價相對美國棉紗已沒有任何優勢可言,而且中國進口企業間惡性競爭激烈,一些棉商和投資公司像暴發戶一樣闖入這個行業,為了從印巴等國的紗廠和出口手中搶到貨源,主動調高采購價且一次性訂購量不低于30個柜,使廣東、江浙和山東一些常年做棉紗進口貿易的商家非常被動,不僅上游供貨商大量流失,下游需求客戶也被侵占,因此一些進口商短期不采購或減少采購外紗的愿望比較強。
據某江蘇大型進口商反映,目前在港、在途的進口棉紗根本銷不動,詢價、要小樣、看大貨的中間和織布廠、服裝廠少之又少,有的下游廠家提出欠款提貨或承兌支付,考慮到進口棉紗已經微利甚至品質不好的棉紗已經虧損的事實,進口商大多寧囤不售。該江蘇進口商至少囤有1.2萬噸棉紗,以印度、巴基斯坦棉紗為主,其中C32S、C21S印度紗占60%,氣流紗棉紗的進口量不大,僅占10%左右。浙江紹興、寧波等地中間商反映,7月中旬以來進口低支低價氣流紡紗有一些內銷布廠訂單,下游買家把價格壓得比較厲害,國內很多中型棉紡廠、氣流紡廠家做不下來,只能選擇進口巴紗、越南紗或馬來西亞棉紗代替。
業內人士分析,8、9月份對國內棉紗市場走向影響關鍵因素是棉花價格的走向,而傳言中的第二輪拋儲一旦成為事實,對棉紗及下游市場形成利空。不過,按規定9月上中旬將啟動2013年收儲工作,雖然交儲標準或將從嚴從緊,但對籽棉交售價、皮棉市場價的支撐作用是顯然易見的。此外,有傳言稱新年度交儲棉花入庫、開票后才能得到全額貨款,而非皮棉入庫、初驗后即拿到80%,另20%開票時結清,若傳言屬實,軋花企業的資金風險上升,籽棉收購也將變得更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