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再度成為市場最為關注的焦點。
市場分析人士指出,美國疫情近期再度惡化,變異毒株“德爾塔”還沒遠去,新的毒株“拉姆達”又在美國出現上千例,美國日均新冠新增病例超10萬。
市場人士指出,美國第四波疫情感染病例激增已成為不爭的事實,該因素也將在短期內成為影響原油走勢的主要因素之一。美油上周累跌約7.7%,創去年10月2日一周以來最大單周跌幅;布油累跌近6.3%。9日,油價持續大跌!昨天下午國內期市收盤,上期原油跌超2%,美油布油均跌近4%,為7月20日以來新低。內盤期貨夜盤開盤,上海原油主力合約跌近3%。截至10日早收盤,上海原油期貨主力合約夜盤收跌2.32%,報416.5元/桶。WTI 9月原油期貨收跌2.63%,布倫特10月原油期貨收跌2.35%,均創7月19日以來主力合約收盤新低。
美國已報告超千例“拉姆達”病例,具有高度傳染性和對抗免疫性已傳至亞洲
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最新數據,截至上周六,美國單日新增新冠確診病數連續第四天超10萬。上周五,美國的單日新增確診新冠病例數超過12萬,為6個月以來的最高紀錄。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統計數據顯示,8月6日,美國單日新增確診病例為25.4萬,超過CDC統計數據的一倍,達到今年1月9日以來的單日增幅最高紀錄。
另據美國媒體報道,截至8月8日,美國過去一周日均新增死亡病例506例,比14天前增加89%。全美范圍內的住院人數在過去一周上升了40%。另外,佛羅里達州已經連續8天刷新新冠肺炎住院人數的紀錄。昨日伊朗新增40808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新增588例死亡病例,均創紀錄新高。
毫無疑問,德爾塔已成為全球疫情的主要毒株。然而,德爾塔變異株的警報還未解除,被稱為“拉姆達”的變異株又開始出現“冒尖”趨勢。美國媒體報道稱,隨著疫情的蔓延,美國已出現上千例去年12月秘魯首先報告的“拉姆達”毒株感染病例。一些專家表示,“拉姆達”毒株也是他們正在密切關注的一種變異毒株。
對此現狀,美國高級衛生官員紛紛表態。美國國家過敏癥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福奇表示,日均新增確診病例超過10萬例是一個“糟糕的轉向”,病毒不受限制的傳播會加大病毒變異的概率。
日本東京大學和大阪大學研究人員稱,拉姆達變種的刺突蛋白具有高度傳染性,而導致這種高傳染性的“罪魁禍首”是該病毒出現的T61和L452Q兩個突變,這兩個突變改變了該變種與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細胞受體結合的性質。盡管這項研究迄今尚未經過同行評審,但可以確定拉姆達變種病毒感染細胞的活躍程度不亞于德爾塔變種——后者目前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具傳染性的毒株之一。
據日本廣播協會網站報道,一名女性于8月7月在東京羽田機場的檢疫站被發現感染了一種新型毒株,目前已被證實感染的是拉姆達(Lambda)變異毒株,這是首次在日本確認感染拉姆達變異毒株的病例。
變異病毒拖累原油需求,聚酯跌價逐級傳導
尚未實現群體免疫的美國在日增20萬確診病例的情況下不采取封鎖措施,德爾塔變異病毒帶來的風險會越來越大。此外,全球就第三輪疫情采取的封鎖措施對原油需求造成負面影響,例如國內因南京疫情蔓延,已有至少46個城市建議居民避免非必要出行,疫情對出行需求復蘇的干擾導致石油需求前景再度蒙上陰霾。
海證期貨能化研究員鄭夢琦表示,上周五公布的美國非農數據,各項數據均超出預期,于是市場對于今年年內美聯儲縮減QE的預期開始增強,美元指數走強,作為大宗商品的原油,價格承壓。德爾塔變種病毒蔓延,拉姆達毒株也在多個國家和地區出現,疫情的擴散,使得全球燃料需求復蘇受挫,原油需求下滑擔憂加劇。
原本就缺乏上漲動力的滌絲,更是在原油下跌的助推下,放下了高傲的姿態,結束了價格的持續上漲,開始回歸每周的降價促銷。8月以來,滌綸長絲開啟下跌通道,平均下調150-250元/噸。
聚酯市場再潑一盆冷水,坯布庫存爬上高位,紡企資金被大量占用
“目前對紡織市場影響最大的,還是國內外疫情。如果疫情緩解,訂單肯定會多一點,現在全球疫情都很嚴重,訂單肯定少的。”一位紡織外貿商說到。疫情仍然是當下紡織外貿市場最大的不確定因素,目前國內市場已經出現紡織外貿訂單因為疫情被取消、推遲的情況。
2020年從我國進口各類紡織品超過1000億人民幣的越南,正深受第四波新冠變異毒株疫情折磨,目前已導致一批工業園區和工廠暫時關閉,各地生產供應鏈因實施社會隔離中斷,越南工業生產增速放緩。作為世界第二大紡織品服裝出口國,越南約三分之一的紡織和服裝工廠因疫情而關閉,該國目前有30%到35%的服裝廠倒閉。
其他我們的重要紡織出口國印度、日本、泰國、馬拉西亞等等也都處在疫情的“水深火熱”之中。各國封城、宵禁的措施不斷,正常的工業生產、購物消費也遭受打擊。這也導致終端紡織服裝企業信心不足,新單下單詢單頻率出現遲緩。而外貿海運費也因為疫情易漲難跌,出口難題加重,下游坯布工廠實在苦不堪言,降低開工、低調運行也就成了常態。
訂單的缺失讓坯布庫存爬上高位,紡企資金被大量占用,因此多數織造企業心態多是謹慎觀望,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將給未來的聚酯原料價格再潑上一盆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