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咯吱吱、咯吱吱……”7月28日,義烏市佛堂老街上又傳來了陣陣織布聲,義烏傳統土布紡織技藝傳承人楊姐又開始織布了,經緯交織梭來梭往,五彩斑斕的絲線和色彩艷麗的粗布映出楊姐笑意盈盈的臉,淳樸中盡顯熱情。
近日,義烏市第八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公布,傳統土布紡織技藝入選其中。今年59歲的楊姐幼時便目睹外婆、母親在織機前勞作,對織機有著特殊而深沉的感情。為補貼家用,作為家中長姐的楊姐十幾歲便從母親那里學會了制作土布的全套流程工藝。“我每天都習慣坐在織機前織一會布,它已經成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織機前,楊姐熱情地和記者介紹傳統織機的使用方法,“我們祖祖輩輩都會這門手藝,既然傳承下來,我就要把它守住。”楊姐邊織邊說。
據悉,義烏傳統土布紡織集絞棉、紡紗、織布、染色、裁剪等工藝。織土布分為平板織、色織(提花)兩類。
2013年,一直從商的楊姐夫婦聽聞佛堂老街開發,便立刻決定回到這里開一家布莊,“撿起”老手藝。“我們都是土生土長的義烏佛堂人,在有感情的土地上做感興趣的事,是我一直以來的愿望。”于是,“吉顏綢莊”便落地義烏,扎根佛堂老街,從此“向陽而生”、煥發新彩。
楊姐編織的土布花色繁多秀美,質地精密細膩,深受顧客喜愛。經常有姑娘上門前來取經學習,樸實厚道的楊姐總是熱情接待,耐心地為其指點紡織訣竅。漸漸地,楊姐和傳統土布紡織便成了“網紅”,常常會有全國各地的顧客慕名而來。2020年,一對住在義烏的新疆母女來佛堂老街游玩,向來對傳統手工感興趣的這對母女一下便被楊姐的手藝所“驚艷”,且深深著迷。“女孩隔三差五都要過來,在這里待上一天也不走!”楊姐回憶起這些“小粉絲”便樂得合不攏嘴。
“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做一個手工手機包我得花費一天時間。”楊姐感嘆,城市面貌越來越新,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慢工”和“細活”愈發寶貴。“老手藝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其審美感和使用感是現代工藝無法比的。”記者摩挲著土布,質感讓人覺得粗糙又溫馨。
旗袍、香囊、挎包、布鞋、枕頭、手機掛件、遮陽帽……件件用土布制成的物件,都是楊姐的“寶貝”,親自設計花樣,精妙巧思,親手制作而成,溫暖親切。
看到傳統土布的千百種打開方式,顧客王先生不禁點贊:“從前義烏土布是老人家的東西,沒想到這么漂亮,真讓我大開眼界!”。
“讓這個傳統手藝繼續傳承下去,是我最大的心愿。”楊姐希望更多年輕人能夠加入“非遺”傳承中,讓傳統手藝煥發新的活力。
幾十年來,楊姐始終堅守在織布機前,傳承著這項古老的民間技藝。義烏傳統土布紡織也在不斷嘗試探索,推陳出新,給義烏帶來不一樣的驚喜,并將傳統工藝不斷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