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工紡織產業是山東省傳統優勢產業,在穩定增長、促進就業、改善民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進一步推動全省輕工紡織行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提高有效供給能力和水平,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近日,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印發實施《全省輕工紡織行業能力提升專項行動方案》。
《全省輕工紡織行業能力提升專項行動方案》提出,未來五年,全省輕工紡織產業將堅持新發展理念和系統觀念,以增強輕工紡織行業發展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為目標,以提升輕工紡織行業高質量發展能力為主線,深入開展補短板、數字化轉型、產業集群升級、產業鏈優化、對標學習、安全環保等系列行動,構建支撐行業全方位發展的智力、金融、人才、組織保障體系,著力推動行業高端化、數字化、集群化發展,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方案》提出了工作的預期目標,2021年,全省輕工紡織產業基本建成行業發展服務保障體系,能力提升工作順利起步;到2023,行業發展能力明顯提升,規模持續增長,產業布局更加合理,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產業體系更加完善;2025,創新能力顯著增強,質量效益顯著提升,成為發展新優勢,為制造強省建設貢獻更大力量。
針對輕工紡織行業普遍存在的產品結構不優、創新創意能力不強、品牌影響力不夠等突出短板和薄弱環節,開展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三品”戰略,爭取利用5年時間推出200項左右新技術、新成果、新模式,100個左右“三品”工作典型案例。
建立輕工紡織企業與數字化服務商常態化對接機制,在技術改造、精益生產、智能制造、網絡營銷、成果轉化等領域開展線上線下多種形式的對接活動,引導企業全面夯實研發設計、工藝仿真、生產制造、設備管理、產品檢測、市場銷售等各環節數字化基礎,提升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
推進5G、工業互聯網在紡織服裝、家具等行業賦能應用,利用大數據分析挖掘消費者個性需求,打通消費互聯網與工業互聯網,推動“以產定銷”的傳統制造模式向需求驅動、柔性制造、供應鏈協同的新模式轉型,促進產業重塑。在智能化生產、數字化管理、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等方面挖掘一批輕工紡織行業數字化轉型典型案例,爭取在全省推廣。
促進產業集群不斷提升金融服務、技術咨詢、檢測認證、人才培訓等各類公共服務能力,促進區域內產能、供需、人才、設備、信息、資源共享,原料采購、生產配套、供應銷售、物流運輸等協同協作,提高集群整體競爭優勢。
在紡織服裝、造紙、家具等重點行業實行“鏈長制”推進機制,以工程化、項目化方法抓好產業鏈規劃設計。發揮工業互聯網平臺作用,推進產業鏈上下游配套合作、技術合作、人才合作、項目合作、資金合作,共建產業鏈、互通供應鏈,形成融通發展新格局。加大“雙招雙引”力度,省市一體化謀劃實施一批補鏈強鏈項目,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
加大產融對接力度,每年遴選一批輕工紡織行業優質項目,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產融對接活動,助力優質企業發展和優質項目實施。推動企校合作,促進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定向培養、工學交替等多種形式的人才培養模式,努力解決企業高端研發人才、技能型人才及數字化人才匱乏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