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大多數(shù)老板還在發(fā)愁客戶的尾款不結的問題,表示日子很難熬。轉眼到了2021年,市場行情動蕩依舊沒能讓紡織老板恢復“元氣”!
在2021年的正月,紡織從業(yè)者的微信朋友圈里,同行們不約而同地在發(fā)布同樣一則消息——由于近期原材料漲停,下訂單請?zhí)崆霸儍r,報價以當天為準,望新老客戶知悉。內容大同小異,就好像是事先商量好的一樣。
行情變好了嗎?生意好做了嗎?其實沒有很多人知道真相,但是大多數(shù)人已經(jīng)在排隊買材料了。事實是什么樣,也許并不重要,最重要的一點是,價格永遠由市場說了算。
紡織行業(yè)的競爭好像越來越偏向于有實力的玩家。
賣布的話,沒有資金做支撐,也很難生存!當然還不止是資金充足,對產品的把控力度也同樣重要!還有就是要找靠譜的客戶,不然他們欠去的錢收不回來,也是白搞。
有一年,很多人在做一款叫超柔的面料,行情特別好,主要原材料是滌綸的,75D144F扁平紗。在2020年8月份之前,這種扁平砂的價格是每噸6700塊錢,可是到了11月中旬,價格已經(jīng)漲了三四千。如果是做訂單的,拿貨可能需要全部現(xiàn)金,資金壓力是不言而喻的。
你以為面料供應商就會很賺錢嗎?規(guī)模很大又長期生產單一的面料生產商,其實利潤是很薄的,而出售產品,集中在少數(shù)的面料供應商手里,賣的價格總體也比較合理的,利潤依然有限。于是一路追,你會發(fā)現(xiàn)在利潤分配上,事實是被上游原料生產企業(yè),給壟斷了。但又不是完全壟斷,因為它的價格也是隨市場而變動的。
剛剛講超柔的生產企業(yè),都需要大批量采購原料砂線。稍微有一點資金實力的工廠,都會把錢砸在原料儲備上,畢竟每臺機臺的出貨量都是一噸以上,產能太恐怖了,如果不提前準備原料紗線,就會導致生產停滯,那機臺停一天就損失一天錢。
而工廠的機臺數(shù)量都是二十臺以上,也就是每天的出貨量有20噸左右。如果按一噸6700元算,20x6700=134000元!如果以20臺的數(shù)量為前提,每天的原料費用,單純是滌綸紗就將近13萬。可想而知做超柔的生產企業(yè),需要什么樣的資金來支撐生產,才能確保每天有貨出。
那我們再轉過來講,負責銷售的供應商,又有什么樣的問題?
首先就是租金的問題。現(xiàn)在每個地方市場的店面租金都非常離譜,而且都是一年一個價格,只會漲不會跌。柯橋的店面六七十萬一年,廣州的100多萬一年。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產品還要經(jīng)過一個后加工環(huán)節(jié),比如說染色拉毛燙剪等等!這就不得不提染色廠在其中的作用。這幾年,國家對環(huán)保特別重視,關停了很多小染廠,在2018年,浙江地區(qū)有很多的染廠,因為環(huán)保不過關全部停產,導致染色費用的成本不斷疊加。
每個染廠的產能是有限的,打個比方一天出貨量為70噸,可是當天進倉的數(shù)量有100多噸,那么有30噸的數(shù)量是沒辦法正常出貨的。可是染廠為了賺錢還是會收貨,這就導致有一部分在染廠沒有話語權的小廠,他們要做的訂單往往遙遙無期。
因為染廠必須要保護那些長期在他們廠做貨染色的客戶,這些人不僅數(shù)量大,付款方面也要保障,那么那些貨量做得少的,就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別人出貨,自己的貨卻被堆在后面!這個問題有辦法解決嗎?
有!一些小廠家為了生存,要么抱團形成相對大的體量,要么抱大廠的大腿形成掛靠,這樣才能提高染廠的積極性。至于這種方式需要付出的代價,那就不為人知了。
即便如此,周期依然被大大拉長。拉胚布去染廠,做貨最少7~10天,發(fā)貨給客人算兩天。但你錢是很難一次結清的。你的下游也需要資金周轉,回款周期將近兩個月。
也就是你今天發(fā)貨發(fā)給他,貨量的價值就好比2萬,借給下游客戶的錢兩個月沒有利息,還要擔心借出去的錢收不回來。一天一個客戶按2萬塊錢算,兩個月60天有120萬。投入120萬,兩個月以后逐漸回本,你算一下自己還hold得住嗎?
這還不包括做貨出現(xiàn)質量問題,客戶下單不提貨導致的壓貨,還有就是客戶拖欠款的問題!這些造成的損失,一個失控,很可能白干一場!
如果沒有足夠的資金,你支撐得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