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葉、喂蠶、裝蠶繭……
國慶黃金周,在德保縣那甲鎮大章村聯合發展桑蠶產業示范園里,蠶農每天都在忙碌著。
“加入村村聯建合作社后,桑葉充足,技術指導到位,蠶繭質量高,價格也比往年提高了一些。”10月6日,蠶農甘府安說。今年聯合桑蠶產業園共有500多畝桑園,養蠶30張,有4500平方米蠶房,共覆蓋250戶貧困戶,預計今年戶均比去年單干增收1000元以上,村集體經濟收入預計達4萬元。
該村采取“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的抱團經營模式,即通過“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利益共享”的產業化運行機制,實行統一簽訂合同、統一進購生產資料、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產品銷售“四個統一”,提高合作社對接市場的能力。
該合作社是該縣依托抱團發展,壯大桑蠶產業的典范。
種桑養蠶產業是德保縣最大的扶貧產業。截至今年9月底,全縣桑園種植面積達6.2萬畝,覆蓋12個鄉鎮167個行政村。其中貧困村占81個,占比48.5%,發展種桑養蠶的貧困戶1347戶,預計戶均養蠶年收入近萬元。
德保縣山多田少,以種植水稻為主,雜種玉米、黃豆、紅薯等糧食作物,長期以來,由于缺乏科學管理,經濟作物單產低、效益差,群眾生活很貧困。但是該縣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自然條件不錯。
“我們要脫貧,一是必須選擇農民有能力種且經濟效益較好的產業;二是走適度規模化路子,有利于產業壯大和降低成本。”該縣扶貧辦一位負責人介紹,經過兩年的試種,2012年,該縣進一步論證,認定種桑養蠶適合發展,即推行采購桑苗、蠶房建設、協議收購等補助政策,打造適度規模桑蠶產業。
德保縣整合分散在各家各戶手中的旱地水田,解決“有人無田種”“有田無人種”問題。該縣12個鄉鎮組建土地流轉中心,180個行政村均組建了土地流轉服務站,有效推動土地流轉工作開展。該縣燕峒鄉流轉土地9000多畝,成立了4個桑蠶專業合作社,集中成片進行土地流轉,打破組界,跨組承包,讓適度規模種植成為現實。2018年,該鄉蠶繭產量超30萬公斤、產值1500萬元,帶動73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在該縣龍光鄉隴者村桑蠶基地里,桑葉一片綠油油,長勢旺盛喜人,蠶房里,蠶兒吐絲,一派豐收景象。“短平快項目加抱團發展,群眾增收了。”隴者村黨支部書記梁恒討介紹,該村共有桑蠶100畝,成立桑蠶種養合作社后,實現了全村貧困戶產業100%覆蓋,還與其中26戶貧困戶簽訂務工協議。
德保縣利用深圳對口幫扶協作財政幫扶資金,投資該縣粵桂扶貧桑蠶產業園區項目。該項目按照“一區(示范區)三園(產業園)”目標,建設2700畝標準桑蠶產業示范區,包括燕峒那布園1200畝、馬隘排留園1000畝、足榮隴翁園500畝,輻射帶動全縣桑蠶產業。同時,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簽訂蠶業發展戰略合作協議,為全縣桑蠶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加大種桑養蠶技術推廣和技術培訓力度,保障產業發展的技術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