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10月29日舉行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的決定,會議要求放開銀行卡清算市場,符合條件的內外資企業,均可申請在中國境內設立銀行卡清算機構。此決議破除了銀聯在中國十年來的壟斷地位。此時發出“整改通知”,把銀聯、央行、銀行和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博弈推向了白熱化。
中國銀聯要求成員機構準確報備繞銀聯轉接交易遷移信息,并且明確要求截至12月24日,至少要完成遷移所有繞銀聯轉接交易量的90%,12月31日完成所有遷移工作。
該通知還明確提出各階段第三方支付繞銀聯業務的遷移進度指標,要求11月30日至少要完成所有繞銀聯轉接交易量50%的遷移工作,12月10日不低于65%,12月17日不低于80%,12月31日完成所有遷移工作。
在過去幾年里,互聯網金融迅速崛起,銀聯、第三方支付機構、銀行甚至央行各方圍繞"第三方支付機構銀行卡收單業務是否必須通過銀聯"的問題不斷爭論,期間口水官司無數,銀聯也不斷揮舞大棒,敲打一些不聽話的"破壞者"。
此次“整改通知”的發出并不是銀聯第一次試圖切斷銀行與第三方機構的直連。自從2012年以來,銀聯多次發出類似通知與管理條例,但并未收到明顯效果。
最為著名的事件是2013年8月,上海銀行曝因私自借收單機構號給支付寶用,被銀聯通報批評并處大額罰款。銀聯稱這些交易損害了發卡行利益,也違反了國家發改委的相應費率規定。
上海銀行隨即中斷了與支付寶的合作;而支付寶也馬上稱"由于某些眾所周知的原因",宣布停止線下收單POS機業務,引起一片嘩然。
今年9月,央行向國務院上報了一個關于銀行卡清算市場準入規則的方案初稿,內容包括跨行交易清算規則、發卡標準、賬戶管理標準,以及申請成立清算機構的門檻等。隨后,國務院公布上述決定,銀聯的獨家壟斷地位被打破。
在過去十年中,銀聯由于獨特的政策地位,成長為行業巨頭,尼爾森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銀聯卡占全球流通的所有銀行卡的50.6%。銀聯對商戶收取的費用遠遠低于西方的銀行卡企業。銀聯收取的刷卡手續費低至0.04%,遠低于歐美同行。這使得萬事達、Visa等外資結算機構即使獲得政策許可也難以進入中國市場。
而銀聯面臨最強勁的對手是支付寶。支付寶在中國第三方支付市場占據了近乎半壁江山,已與180多家銀行進行直聯,并且在進行轉接清算相關的業務;其還曾經投資5億元做線下POS業務,用來實現電商貨到付款。有分析認為,支付寶最有可能挑戰中國銀聯在線下支付市場的主導地位。
隨著民營銀行和支付機構專營的開放,騰訊、阿里巴巴等互聯網巨頭紛紛深入金融業,并且開始試水線下支付業務。互聯網公司掌握大量用戶,提供增值服務的能力強,敢于嘗試新的商業模式,將不再滿足于扮演第三方支付機構,對銀聯的結算業務構成一定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