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發表于《神經和精神疾病雜志》(Th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8月刊的一篇論文中,五名醫生提出了一個理論:對于某些特別容易患病的病人來說,他們對社交媒體的使用有可能會“加重甚至是誘發精神病癥狀”。
為了撰寫這篇題為“Twitter精神病:是罕見的變種抑或是獨特癥候群?”(Twitter Psychosis: A Rare Variation or a Distinct Syndrome)的論文,醫生們對一位31歲的女性的日常生活活動進行了追蹤研究,這名女性被稱作“C女士”,她曾被柏林Charité-
Universitätsmedizin大學醫院的精神病房收容,這所大學同時也是一所醫學專科學院,是該論文撰寫者的執業之地。
在精神崩潰并被收容以前,C女士從未顯示出任何精神錯亂或任何形式的人格障礙的跡象。但是,據她的朋友和家人透露,大約在一年以前,她變得十分沉迷于Twitter。研究稱:“有些時候,她會每天花上幾個小時閱讀和發布(Twitter)消息,無視她的社會關系,甚至于某些時候會達到廢寢忘食的程度!
實際上,C女士罹患精神疾病的最初癥狀也是通過社交網絡而自我展現出來的。她曾向醫生說道,她覺得有一位著名的男明星通過密碼信息向其發布的Twitter消息作出了秘密回應,而她很快就開始從Twitter網站上留意到這些來自于眾多不同來源的秘密信息。
“在隨后的兩個星期時間里,C女士越來越覺得其他用戶向其發出的信息帶有‘符號意義’,并且覺得她必須以特定的態度來對這些‘任務’作出回應。”論文解釋道。“大約兩個月以后,她開始在真實世界中發現相同的符號,并開始覺得‘一定有某個組織藏身于這些任務背后’,然后開始懷疑是一個宗派組織在操縱一切,這種行為所指向的是一種系統化的妄想狂錯覺癥狀的發展!
在C女士被醫院收容并最終從精神病癥狀中恢復過來以后,她就對Twitter完全失去了興趣,沒有留下任何互聯網上癮的征兆。
論文作者據此猜測,社交網絡本身的結構有可能會導致易患精神疾病、并且已經處在危險的精神狀態下的人出現問題。他們認為,符號化語言(來源于每條Twitter消息最多不超過140個字符的限制)、帶有看似相關內容的自動回復、以及整體上的Twitter互動功能可能會將多個方面的問題結合到一起,從而可能引發或進一步加重精神病癥狀。
然而,雖然研究人員猜測社交媒體的使用可能會觸發精神疾病癥狀的顯露,但社交媒體平臺同時也被心理健康專家視為很有用的工具。密蘇里州立大學的一名研究人員曾在去年發表了一份報告,指出雖然罹患某種精神疾病的用戶傾向于在Facebook網站上表現出特定的行為方式,但同時這個網站也有可能成為精神疾病的診斷過程的一部分。
與此同時,對于面臨心理健康問題的人來說,Faceboook和微博客平臺Tumblr等社交網站能幫助他們找到可為其提供支持的社區。
“互聯網(尤其是Tubmlr)已經帶給我一個極好的低壓力平臺,能讓我談論自己的精神疾病問題,并閱讀其他人的相關故事。”伊莉斯·納吉(Elise Nagy)在去年向基于用戶地理位置的新聞訊息類社交網站The Daily Dot說道,她運作著一個關注心理健康問題的博客網站!半m然這么說有些老調重彈,但能知道你并非唯一經歷著某件事情的人確實是種很有價值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