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至4月3日,整整三天,阿里集團各位高管分別出面接受媒體采訪,意在全面徹底解釋“阿里改組(阿里巴巴組織架構調整)”的思路。
對于阿里集團改制的邏輯,曾鳴這樣說:“如果左邊是企業,右邊是社區,那么阿里集團選擇社區!痹Q是阿里集團進行組織架構調整最重要的智囊之一。
所謂的“社區”有兩層含義,一是內部企業管理,按照類社區化的方式運營;二是外部生態鏈的建設,包括B2B供應商、B2B采購商、淘寶店家、阿里媽媽聯盟、淘寶代運營服務提供商、物流合作伙伴等,他們都里阿里社區的成員。
曾鳴表示:“這一社區化的改革將是阿里集團未來兩至三年內最重要的事情!
“One Company”改制
基于“社區”這一邏輯,阿里集團在過去半年時間,進行了兩次組織架構調整。去年7月23日,阿里集團宣布組織架構調整,調整后的阿里集團分為淘寶、一淘、天貓、聚劃算、阿里國際業務、阿里小企業業務和阿里云為7大事業群。
今年1月10日阿里集團宣布對電商業務進行組織架構調整,將原有的7個事業群打散成為25個業務單元(BU)。
除電商業務外,阿里金融業務也據此進行了調整。今年2月22日,阿里集團宣布對金融業務進行組織架構調整,原支付寶、阿里金融、網絡保險業務分拆成共享平臺事業群、金融事業群、國內事業群、國際業務事業部。
曾鳴說,這一調整的框架是“One Company”(一個公司,這一口號在去年7月阿里集團組織架構調整時提出)。
經過這一調整后,阿里集團的25個BU分為兩類,一類為資源型BU,一類為業務型BU。前者如阿里云、阿里數據,底層共享;后者如天貓、淘寶、無線、本地生活、國際業務,面向最終客戶(或消費者)。
對于金融資產的調整,也基于同樣的邏輯,共享平臺事業群是資源型BU,金融事業群、國內事業群、國際業務事業部是業務型BU,面向最終客戶(消費者)。
這樣劃分的目的是“One Company”內部生態鏈的協同。按照規劃,阿里集團的協同邏輯是“資源型BU公有,業務型BU自主發展,同時享有資源型BU的資源”。
資源型BU至少包括兩方面的資源,一是知識,二是人才。知識包含兩個方面,一是云計算,二是大數據。一個形象的比喻是,資源型BU是阿里集團的“國土”,業務型BU則是這塊土地上長出的“莊稼”。
建設兩個生態系統
按照曾鳴的說法,“One Company”改制有兩個緯度,內部生態鏈與外部生態鏈的組織,現在做的是內部生態鏈組織。
未來,阿里巴巴還要進行外部生態鏈組織的建設,比如將資源型BU向社會開放。曾鳴說,生態鏈需要協同,只有制度化的組織才能協同。這一制度化的組織需要適應新的變化,即互聯網技術對公司管理,外部生態組織的沖擊。
曾鳴介紹道, 阿里集團從去年開始的“One Company”改制是打造內部生態鏈。整合數據基礎層,向公司內部的業務部門開放共享。做一個比方,數據基礎層就像是“維基百科平臺”,業務部門則是提供內容的人,或者機構。
外部生態鏈的開放則是,將數據基礎層向阿里集團外部生態鏈開放,成為包括B2B供應商、B2B采購商、淘寶店家、阿里媽媽聯盟、淘寶代運營服務提供商、物流合作伙伴等社區成員的生產運營平臺,未來甚至可能向全社會開放。曾鳴說,先內部試驗,成熟之后再外部開放。
曾鳴認為,互聯網對社會沖擊這么大,同樣對公司這樣的機構也會有很大的沖擊。“One Company”改制意在嘗試,一個什么樣的組織模式,什么樣的制度,才能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環境。
曾鳴認為,現在的管理制度是工業時代的產物,已經過時。當下的經典管理模式是起源于1913年的福特T型車生產,后來被杜邦這樣的公司推廣,核心是科層制(又稱“官僚制”,建立在馬克斯·韋伯的組織社會學的基礎上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后來這一制度衍化為矩陣式管理。曾鳴認為“都是工業時代的產物”。
阿里集團在進行一項前所未有的實驗。曾鳴認為“現有的任何公司管理制度都無法與阿里巴巴的實驗類比。給了阿里集團One Company改制啟發的是一些開源社區,比如維基百科,比如Linux社區”。
將阿里集團這家公司,以及圍繞在阿里平臺上的生態鏈改造成社區,這是“One Company”改制的最終目的。(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