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責任,一邊是義務,17歲的談昆倫義無反顧地站在父親身后,為家族企業分憂。但他并沒有庇護于父親的大樹下,反而更加精進勇猛,用自己的能力和實力,闖出了一份屬于自己的天空。不論自己有多成功,他始終感恩,一切的成功源自父親在背后的默默支撐。
自己的小“私心”
1985年,17歲的談昆倫高中一畢業,就來到了父親的工廠。他沒有要求父親給他什么特殊照顧,和普通工人一樣,從最基本的徒工開始,一直到鈑金工、鉗工、班組長、車間主任⋯⋯一干就是7年。7年的時間說長也長,說短也短。這對一個有夢想、有抱負的年輕人來說,是一種煎熬,更是一種磨練。
“出生在一個這樣的家庭,我的未來是沒法選擇的,一邊是責任,一邊是義務,跑是跑不掉的,必須勇敢地接過父親的旗幟,繼續走下去。”早上7點10分,談昆倫一邊吃早餐一邊接受我們的采訪。此前一天下午,他剛從常州來到北京,一下火車就立馬和北京航天航空大學的專家開會到凌晨2點多,而早餐用完后,他還得立馬趕回去開會。即便如此來去匆匆,忙個不停,他依舊不知疲憊,沒有沮喪。在他的臉上總是掛滿笑容,自信、快樂、執著,感染著身邊每一個人。
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談昆倫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在車間,所有機械設備和流程,對他來說都是有感情的。“要想接受父親的班,我就得從零開始,從最基本的做起,只有自己了解了,才會思路清晰,有所作為。即使我不能超越我父親,也要擺脫對他的依賴。”之后的8年,他在市場里跌爬滾打,尋客戶、跑市場、開渠道⋯⋯更多是他在尋找一個可以讓他飛躍的機會。
1996年,一次浙江出差,他聽到當地燈箱廣告用的紡布銷路非常好,而且價格比普通紡布翻了好幾番,立馬吸引了他。雖然當時還不知道什么是“產業用”、“新材料”,但憑借敏感的直覺,他預感到這是一個很有潛力的商機。幾經打聽,才知道這種是用進口設備和化學原料生產出的復合材料,于是他一連三年去參加法國巴黎舉辦的復合材料展,只為一看究竟。“那時候我還是有‘私心’的,就想接了父親的班,我得有自己的真本事才行,必須有自己的產品和過硬的技術,不然父親也不放心,我也不甘心。”
就是憑著這顆“私心”,從整經機到新材料,從國內領先到填補國內空白,談昆倫不斷的超越著、前進著。執著的他,不僅實現了企業的成功轉型升級,還創建了常州市宏發縱橫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領跑在高性能復合材料前沿,成為我國最大的風電葉片材料制造商之一。
辛酸的“堅持”
提及創業史,恐怕大都是小孩兒無娘,說起來話長,有一肚子的故事和辛酸。有父親“照顧”的談昆倫也不例外。
1999年的春節,他至今記憶猶新。那一年在他的多方游說下,最終父親同意企業轉型,并從德國引進一臺價值1000萬元的先進設備。“當時,整個廠加起來都趕不上買設備的錢,而且國外一直對我們技術封鎖,沒人沒技術,而且誰也不敢保證會成功,壓力可想而知。記得那年就過了一個初一,剩下的時間都在車間里。”談昆倫回憶道,那時候我也都有點不相信自己,畢竟付出的代價和承受的壓力太大。但我就想給自己一個交代,不想就這么平庸下去。
“孩子,不行就趕緊把設備賣了吧,也許還能多補回點錢。”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的老父,實在看不出這個年輕人拿“無知”在“瘋狂”什么。“父親,你要是把設備賣了,設備到哪,我就跟到哪,我就不信做不出來。”就這樣,這個“無知亦無畏”的年輕人,拼了全部的心血,最終研發出極低溫度的經編玻纖土工格柵高新技術產品,并成功應用于青藏鐵路。之后的一年多里,宏發縱橫相繼開發了10多種國內首創、技術領先的經編土工格柵和經編多軸向復合材料及其他高新技術產品,廣泛用于交通、水利、軍事、航空航天等領域,產品遠銷日本、歐美,成功實現了企業的跨越發展。
2007年底,紡織行業一片低迷,企業的發展又一次面臨轉型,困難再一次擺在他面前。這個快言快語的掌舵人,總是喜歡以“快”制勝。他斷然提出,對常州市第八紡織機械廠進行產品結構調整,由民用紡機變為新材料生產,為宏發縱橫提供生產設備,這樣一舉兩得,實現優勢互補,成功為宏發縱橫的長遠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那時候,我們沒有技術支持,更談不上經驗借鑒,什么都是自己摸索。當時我們幾乎是停產8個月,背水一戰。現在回想起,我都有點后怕,怎么會那么無所畏懼。”談昆倫感慨說,也就是當時自己年輕,“倔脾氣”上來了。要是沒有當初的堅持,恐怕也沒有我的今天。也就是談昆倫,用了8個月時間,國內首臺多軸向經編樣機就試驗成功了,再次填補了國內空白,宏發縱橫開始進軍風電葉片領域。
吃著鍋里,看著碗里,想著地里的。談昆倫用堅持,迎來了屬于自己的天空。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當同行們在傳統紡織高歌猛進時,談昆倫已開始在新材料領域試水,自主品牌PGTEX打入歐洲市場;當“各路諸侯”轉身進入風電設備領域時,他已成為行業標準的制定者以及關鍵設備的制造商;如今,憑借在新材料領域多年積累的經驗和技術力量,他正向軌道交通乃至航空、航天領域的新材料應用,發起沖擊⋯
為加快科技創新,宏發縱橫先后與東華大學等3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強產學研合作。2009年5月,出資2000萬元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共建高性能纖維織物復合材料實驗室,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項目的強力推進,使宏發縱橫再次站在一個全新的起點之上。“這次我來北京,就主要是為實驗室的事情。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僅用半年的時間,就把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連續纖維多層熱塑板材研發成功了,預計下半年將投入批量生產。這么快的動作,連世界上最大集裝箱運輸公司馬士基都不敢相信。”
一直注重實效的談昆倫,引領著宏發縱橫不斷開拓市場,向高附加值、高利潤產品要效益,以產業用紡織品為中心,復合材料開發為重點,闖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創新路。“這么多年的努力總算沒有白費,今年國家碳纖維經編特種材料動員中心的授牌,就是對我最大的認可。”談昆倫激動地說。據了解,該中心不僅能使碳纖維經編特種材料更好地應用到飛機、火箭、導彈、衛星、雷達等航空航天領域,增強我國國防實力,對促進新材料、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也將產生具有較為深遠的影響,宏發縱橫邁入了新的征程。
“如果企業沒有自己的拳頭產品,沒有清晰的發展方向,是沒有任何前途。”就是憑借“別人沒有的我要有,世界先進的我要做”這樣的信念,談昆倫步步為贏,新材料王國初現倪端。
人生幾何,只為一搏。
喜歡父親的嘮叨
在常州,提及談良春無不豎起大拇指,白手起家的他,三次創業,幾經沉浮,從一個鄉鎮企業蛻變為國家高新技術支撐的現代化集團,談良春用平凡的人生創造了不平凡的業績,他的奮斗史在常州傳為佳話。每每談及父親,談昆倫總是掩飾不住崇拜之情,“我為我的父親感到驕傲。”
受父親人格魅力的感染,談昆倫工作起來格外認真,因為父親是他的榜樣,他不能給父親抹黑。“走遍千山萬水、拜訪千家萬戶、說盡千言萬語、吃盡千辛萬苦”,這是他父親給他的“四千四萬財富。“父親把企業做到了一個頂端,接下來的我該怎么接,壓力很大。事實上,父輩很強勢的,他們經歷了很多,從不甘心失敗。因此,在我們之間肯定有矛盾,不是不放權,而是不放心。”談昆倫嚴肅地說道,“誰也不愿意看到自己多少年的心血,不能得以傳承。作為兒子,我義不容辭,必須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
剛開始做新材料,不僅很多同行不理解,這其中也包括父親。“紡織行業前景那么好,何必另起爐灶?這么大的項目,資金從哪里來,技術怎么攻克,市場怎么開拓?投入這么大,產品能過關嗎,會成功嗎⋯⋯”父親的“嘮叨”在耳邊響個不停。“我知道他心里在乎我,怕我失敗。表面上‘嘮叨’,可私下父親幫了我不少忙,資金籌措、關系走動等。父親是山,喜歡在背后默默地關注。”如今,已是23歲孩子父親的談昆倫,對父愛最深有體會。
每次困難面前,他看到的是父親堅毅的目光;每次成功時,他看到的是父親孩子般的笑容。“我從來不把現在的成績,歸咎是我自己的,更不喜歡別人說我是什么‘富二代’,我只不過是比別人幸運,有父親幫我打后陣。我感謝父親,給了我一個寬厚、有力的肩膀。”談昆倫表示,不管父子年齡相差多大,代溝雖有,但更多的是合作和默契。不管自己走多遠,都需要父親的指引。上陣父子兵,打仗親兄弟。親情的力量愛久彌長,無堅不摧。
做有意義的事情
率直的個性,爽朗的笑聲,幽默風趣的談吐,執著而堅定的眼神,是談昆倫帶給我最強烈的感受。我被他對行業的熱情、工作的激情以及父愛的深情所感動著。而他用簡短的言語卻描繪出了一個精彩紛呈、朝氣蓬勃的未來,叫人神往。
“‘十二五’期間,宏發縱橫將不斷延伸產業鏈,繼續開發新產品,通過熱塑板材的開發與生產努力實現我國交通輕量化。同時,還將加大生產碳纖維多軸向織物用于航天航空事業,推進我國碳纖維行業在世界同行業中的地位。力爭 ‘十二五’期間,爭取實現銷售30億~50億元,利稅10億元以上。”談昆倫表示:“我現在所做的,以及以后要做的,都不會離開紡織領域,這是一個高科技競賽的行業,我很享受挑戰帶來的樂趣。”
進廠26年來,談昆倫把事業當成了自己的生命,帶領團隊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新的記錄,填補了一項又一項空白。他堅信:只有永遠的追求和不斷的超越才能把企業做優、做強、做精、做大。“企業賺錢是本然,但更重要的是做有意義的事情。那就是企業必須以促進產業升級、行業進步為目的。要么不做,要做就一定是最好的。”從紡織到新材料,從材料生產到標準制定,從風電設備到軌道交通,談昆倫每一步都標桿立影,引領行業發展。
談昆倫著急回常州,不是因為自己的企業,而是常州市總商會青年俱樂部有個活動需要他出席。身為副會長的他,對俱樂部里“二代們”的活動格外用心。“他們有思想、勤奮上進,很關心家族企業的健康發展。走進他們,你就會發現才他們有多真誠和努力,是一群可愛的‘小朋友’。作為大哥哥,我有責任去引導他們、幫助他們。”
幸福無法用金錢衡量,正如成功不以勝算。談昆倫用自己的哲學,書寫著人生快樂。(中國紡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