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桑養蠶作為蘇州市的傳統特色產業,已歷經五千年之久,積淀了厚重的蠶桑絲綢文化底蘊,鑄就了獨特的城市名片。在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農業農村發展進入新階段的背景下,為推進蠶桑產業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助推鄉村振興及脫貧攻堅,蘇州市以《蠶桑絲綢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工信部聯消費[2020]151號)文件精神為指導,以穩定蠶桑產業、引導產業轉型升級、融合發展和推動科技進步為工作重點,加快推進現代蠶桑產業轉型升級。
加強蠶桑保護力度,促進產業穩定發展
一是出臺了生態補償政策。2015和2016年,推動吳江區先后出臺了《蘇州市吳江區蠶桑生態補償辦法》和《吳江區蠶桑生態補償考核辦法》,使蘇州市成為國內第一個將桑園納入生態補償的地級市。截至2020年,蠶桑生態補償涉及23283張蠶種,蠶農20187戶次,累計補償桑園面積達30118.65畝,補償金額達1335.15萬元。通過生態補償政策有效提高了蠶農生產積極性,穩定了桑園面積,促進了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二是做好了蠶種種質資源保護工作。江蘇省滸關蠶種場作為全省三級原種繁育基地,也是家蠶種質資源保護基地,現保有蠶種123份,通過保育這些蠶種資源,留住了蘇州蠶桑的根,也為蘇州蠶桑產業的再次騰飛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拓展蠶桑生產模式,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蘇州市積極發揮絲綢龍頭企業帶動作用,通過采用農戶參與、企業標準化管理的“公司+農戶+基地”蠶桑生產的新模式,在吳江區建設了一批富農蠶桑示范區,建立適合機械化作業、自動化操作的標準化蠶桑種養新體系,重點推廣蠶桑適度規模經營配套技術,逐步提高蠶桑產業現代化水平,打造種桑養蠶產業化發展新樣板,以點帶面發展精品蠶業。在立足蘇州本地發展同時,充分發揮蘇州蠶桑繭絲綢產業的人才、技術、資本等優勢,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西部大開發、國家脫貧攻堅等戰略部署“走出去”發展,其中華佳集團到廣西、云南等西南連片貧困地區發展規模化蠶桑生產基地數十萬畝,探索出了獨特的產業扶貧的“華佳模式”,幫扶當地數萬名農民遠離貧困過上富裕的日子。山水絲綢等企業到蘇北建立集蠶繭生產、生態建設、休閑觀光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蠶桑示范基地,既為企業提供了穩定的優質原料繭,又有效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
建設“絲綢小鎮”,推動產業融合發展
2016年,蘇州市吳江區震澤鎮以獨有的絲綢文化、深厚的歷史積淀、發達的商業經濟成功入選了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蘇州市以太湖雪和華佳兩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為基礎,在震澤鎮規劃了1.5萬余畝的現代農業園區,探索實踐傳統蠶桑產業向高產、高效、優質現代產業的轉變之路。以“一絲興三業,三產繞一絲”為主線,在古鎮旅游、鄉村建設等方面,積極融入蠶桑絲綢元素,啟動了蠶桑學堂、鄉鄰中心、文化展館系列配套工程建設,用一根蠶絲,將秀美的生態環境、寶貴的蠶絲產業和珍稀的古鎮文化串聯起來,開創了“文商旅農”融合發展的新格局,成為蘇州現代蠶業融合發展的新亮點。
開展政產學研合作,實現產業科技進步
2020年以來,蘇州蠶桑產業加快了與高等院校深入合作的步伐,開啟了政產學研合作的新篇章。蘇州絲綢行業協會與蘇州市職業大學共同成立了“蘇州絲綢技術協同創新中心”,震澤鎮政府、太湖雪絲綢股份有限公司和蘇州市職業大學共同簽約開啟了政產學研合作之路,將在產業科技創新、蠶桑文化傳承和科研成果轉移等方面開展交流協作。華佳集團與蘇州大學共同成立了“蘇州大學-江蘇華佳絲綢股份有限公司-蠶桑絲綢協同創新中心”,在家蠶新品種培育、養蠶智能化和絲膠蛋白利用等領域展開全面合作,不斷推動蠶桑絲綢產業在各個領域的開拓創新。
針對目前蠶桑產業存在的適度規模化經營比重偏小、機械化生產水平偏低、抗風險能力偏弱等實際問題,下一步蘇州將在以下三個方面開展工作:一是要進一步加大生態補償力度、完善補償流程。根據目前補償的情況,逐步調整、細化補償政策及標準,完善、簡化補償流程,切實做到服務于民、惠及于民。二是要有針對性地建立人才體系。根據蘇州蠶桑產業實際情況,加強與高;蜓芯吭核暮献鳎⒎⻊毡镜氐男Q桑教育培訓體系,同時注重引進既懂蠶桑生產、加工技術又通經營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完善蠶桑人才體系。三是要加強蠶桑產業品牌建設。對蠶桑絲綢品牌建設工作進行統籌規劃,強化質量支撐,通過品牌化發展來提高蠶桑產業附加值。充分利用農交會、綠博會和地標專展等農產品展覽展示活動,大力推介和推廣蘇州蠶桑品牌,提升知名度、美譽度,使品牌形象深入人心、品牌效應進一步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