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安區素有“苧麻之鄉”的美譽,麻紡織產業既是咸安的傳統產業,也是當前的支柱產業,更是未來的朝陽產業。
咸安麻紡織產業的發展有過曲折,更多的是輝煌。
自然稟賦讓咸安苧麻得天獨厚。早在清朝康熙四年就有苧麻栽培記載,境內除東西部少數山區外均有種植。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咸安的苧麻種植面積4.5萬畝,達到了歷史最高峰,后由于種種原因,有所回落。近兩年來,咸安區委區政府為鼓勵種麻,實施“以獎代補”政策,苧麻種植重現火熱。
咸安的苧麻紡織產業也可謂一路高歌。全區現有規上麻紡織企業16家,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家。2019年全區麻紡織產業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33.8億元,占規上工業總產值的8.9%;擁有苧麻長紡2.5萬錠,占全國的15%;短紡15萬錠,占全國的15%;年產苧麻紗、麻棉混紡紗6萬噸以上,占全國的1/3,先后被列為“湖北省重點成長型產業集群”“中國縣域產業集群競爭力百強”。
咸安苧麻號稱“中國草”,渾身是寶,但麻紡織產業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一些結構和市場的問題。
一方面,種麻效益還沒有達到群眾的心理預期,群眾種麻積極性不高。另一方面,現金收麻增加了企業資金的周轉壓力,導致企業本地收麻動力不足,挫傷了群眾種麻積極性。這是苧麻種植的問題。
一方面,部分企業的守正創新意識不強。另一方面,政府的激勵引導作用發揮不夠,造成麻紡產業鏈條不完整,高端制品開發不夠。這是產品開發問題。
一方面,沒有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另一方面,沒有建立風險防范機制,造成業內企業協作不緊密,抵御風險能力不強。這是抱團發展問題。
如何快刀斬亂“麻”?如何發揮咸安麻紡織產業優勢,打造特色產業增長極?
六個字:種植、加工、營銷。
解決苧麻種植問題,需從四個方面著手:一是著力解決政策引導不夠的問題,千方百計調動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個體農戶的種麻積極性。二是著力解決規模效益不高的問題,建立“公司把關+合作社負責+基地片長協調+農戶務工”的市場運營機制,構建利益共同體。三是著力解決勞動強度大的問題。加快推進由手工剝麻全部向機械剝麻轉變,為麻農、種植大戶提供機械化、專業化服務。四是著力解決市場麻價不穩定的問題。引導企業與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麻農簽訂最低收購價協議,健全收購服務體系,保證麻農有穩定的收入。
解決精深加工問題,要從四個方面下功夫:在閉合產業鏈上下功夫。鞏固拓展苧麻、亞麻、混紡等麻紗產業優勢,力爭引進一批國內外知名的家紡、服裝等精深加工企業。在完善創新鏈上下功夫。在技術創新上,聯合打造產業創新公共服務平臺,不斷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在品牌創建上,支持和推動區內麻紡企業共同推進品牌創建中心建設。在打通資金鏈上下功夫。設立麻紡織產業專項發展基金,支持和鼓勵麻紡企業上市掛牌,多渠道籌集發展資金。在提升價值鏈上下功夫。加快引進一批服裝設計、品牌包裝、產品檢測、市場營銷等服務企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解決市場營銷問題,重在雙管齊下:一方面,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全力支持企業“走出去”,積極搶抓“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長江中游城市群等戰略機遇,不斷提升咸安麻紡織產業的綜合影響力。另一方面,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加快營銷平臺建設,搶占國內國外“兩個市場”,推動咸安麻紡制品走遍全國、走向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