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霜降。江蘇偉景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人早早將桑葉收儲進庫,為后續養蠶做好準備。在這里,自動化養蠶技術得到落地,一年可養10季蠶。
栽桑養蠶一直是大豐農民的傳統致富項目,但農民家庭作坊式養蠶方法,一年只能養4批,畝均效益只有6000元左右。去年以來,大橋鎮積極推進農業招商,與江蘇偉景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實施蠶桑綜合開發產業園建設項目,在開展以機械應用為主的規模化蠶桑種養技術創新和實踐探索的基礎上,全力推進桑蠶種養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該項目總投資1.07億元,計劃分3期實施。一期工程投資5079萬元,2萬平方米高標準養殖車間等基建項目相繼完工。
實現養蠶自動化是產業園的首項目標。園區采用籽播草本桑一步成園技術,大面積推廣草本桑,它的特點是更加利于機械化收割。大橋鎮蠶桑站站長謝銀龍介紹,采桑是養蠶用工最多、勞動強度最大的環節。草本桑成園后約半人高,收割時,工人推著采桑機,可以將它們連莖帶葉推倒在地。這些桑樹枝條捆扎后進入車間機器切割,隨后投入飼喂。由于全程機械化,整體勞動量可以下降8至9成,省時省力還省工。園區工人透露,人工采桑葉每小時頂多400斤,機械化作業一小時能達到1萬多斤,效率提高接近30倍。
園區不僅推進大蠶省力化飼養,還實現了小蠶工廠化、養蠶批量化等多項技術集成。小蠶工廠化車間,溫濕度自動調控系統可以保證室溫始終保持在合理區間。新一批小蠶正處于最后一次休眠,不久就能轉入大蠶車間。記者了解到,我區蠶農過去種植的湖桑生長周期較長,至少1年時間才能摘桑養蠶,但草本桑經過2個多月生長便可用于養殖。機械采桑后會留下一排排拇指高的桑根,它們經過45天的生長,就可以進行二次收割,一年能收4茬。充足的桑葉供給,使得全年養蠶總量可以達到10批次,從5月份一直飼養到10月份。目前,園區已成功種植1580畝,未來計劃拓展到3000畝。
在我區蠶農傳統種養模式中,養殖形成的殘渣、蠶沙都是廢棄物,難以充分利用。但在園區的規劃中,它們未來也能“華麗轉身”。園區將上馬山羊飼養和有機肥料項目,桑葉殘渣和富余桑枝用于養羊,蠶沙和羊糞用于制作肥料,實現變廢為寶,以循環模式推動傳統蠶桑生產向生態、高效、規模、優質的可持續方向發展。未來,隨著桑芽新菜、蠶絲被褥、桑葚果汁等一系列特色項目的建成,年可實現工農業生產總值1.5億元,帶動6000人就業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