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橋紡織密集區是指上世紀80年代的柯橋、華舍、管墅、柯巖、阮社、雙梅、州山、湖塘、型塘等鄉鎮區域,即原柯橋區建置區域,現為柯橋街道、柯巖街道、華舍街道和湖塘街道,總面積150平方公里。此區域內居民歷來以務農為主,其次為紡織、漁業,以現代工業為內涵的柯橋紡織密集區的形成,則是改革開放后的10年間,是10年鄉鎮工業發展的結果。
這個發展過程,大體上分三個階段:
1958年~1978年,這一地區的鄉鎮工業原屬于農業中的副業而存在,隨著農村經濟的振興發展和分工,逐步從農業中分離出來,人稱“一只梭、一尺絲、三只缸(酒缸、醬缸、染缸)”起家,形成初級的社隊工業,但這段時間里的鄉鎮工業進展緩慢有起伏,到1978年工業產值還不足8000萬元。
1979年~1982年,由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路線的貫徹和中央“關于社隊企業要有一個大發展”的方針逐步落實,這里鄉鎮工業是一個發展階段,產值從8000萬元提高到5.5億元,5年增長10倍多,為柯橋紡織密集區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
1983年~1992年,這一階段柯橋經濟進一步持續大幅度增長,年產值從5.5億元增至34.76億元,全區域形成村村工廠林立,戶戶皆是工人的局面,高密度紡織企業群落已經定型。
10年發展期間,這一地區的紡織工業一直呈上升趨勢,波動系數低于當時全省同類行業,這有其深刻的內在因素和外部條件。
一是柯橋紡織工業的發展承啟本地區的歷史傳統,因而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華舍素有善織美錦、日出萬丈綢的美稱,盡管傳統技藝有其歷史局限性,然而這個傳統卻成為這一地域發展紡織工業的源頭。
二是柯橋紡織工業的高速發展,依賴于化纖原料的大量供應。柯橋以至紹興縣,天然纖維棉、毛、絲、麻均產出不多,化纖工業因時興起,大量的進口滌絲和國產滌絲為柯橋紡織工業高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三是柯橋鄉鎮工業充分發揚了紡織工業的三大優勢,即投資少(每臺織機總投資萬元)、效益高(每臺年利在5000—10000元)、上馬快,而紡織行業勞動密集的特征又符合初期鄉鎮工業安排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自然需要,這樣,一個集中于紡織業三大優勢以超常的速度在這地區形成。
四是1986年開始,在柯橋鎮東南辟地180畝,新建大型商業區。1988年8月,投資700萬元,建成建筑面積2.32萬平方米的“紹興輕紡市場”,1989年在柯橋鎮召開商品交易會,展出5個大類,上萬個紡織品種,其中名優特產300只,外貿產品127個,提供貨源10億元,4000多位客商參會,總成交額達3.44億元。1988年,柯橋被國家科委命名“星火紡織技術密集區”,1992年紹興輕紡市場已發展成為“紹興輕紡城”。
柯橋紡織密集區是一個高度集中的產業結構,紡織工業總產值占這一地區工業總產值的81.47%,這樣的結構形態,有其特有的自然規律。
一是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規律。鄉鎮企業為加快發展速度,在其初級階段必然要駕輕就熟,互相仿效,走外延擴大再生產的路子,也必然造成產業及行業結構趨同的傾向。
二是巧妙地把手工織綢的原始傳統和現代化石油工業產物化纖原料結合起來,闖出一條發展化纖絲織物的新路,避開了與江蘇鄉鎮工業發達地區以及計劃經濟為主的國營企業的市場競爭,繞開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投向結構,主攻勞動密集型的紡織工業,這是柯橋紡織密集區得以形成的根本條件。
三是鄉鎮企業初創階段技術起點低,而廣大農民的致富要求迫切,這就強烈地推動地方工業的產業投資轉向“效益高、上馬快、技術易”這一方向目標。一個企業成功發展,所有新廠跟著效仿,加之政策引導,“一廠辦多廠,多廠幫一廠”,產生了“星火燎原”的連鎖效應,使企業群得以形成。
柯橋紡織密集區的形成,開創了柯橋經濟的繁榮。1990年,紡織密集區的鄉鎮企業發展到384家,職工60054人,企業總產值35.11億元。其中紡織工業226個,占58.85%。職工47890人,占79.74%,工業總產值28.3億元,占81.47%。合成纖維制造業即時興起,到1992年有3家,職工2759人,工業總產值2.8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