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毛紡廠車間舊照(照片由張誠提供) |
| ||
| ||
| ||
| ||
|
“老照片”欄目開辦至今,已經引起了很多關注。本報廣泛征集更多老照片,如果您手中藏有珍貴的歷史影像,如果您了解那些泛黃照片背后的故事,請@城市快報的認證微博,或發送郵件至lzpkb@sina.com,讓我們一起見證那些逝去的人物與時光。
在天津市檔案館中,保存著兩張關于天津近代毛紡織業的老照片,均拍攝于民國時期。作為中國近代工業起步較早的城市之一,天津的毛紡織業的確有很多故事要說。天津市檔案館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老照片中的仁立毛紡廠和東亞毛紡廠都是民國時期天津毛紡織業數一數二的大廠,在那個時代,它們的建立振興了民族工業,與當時的進口毛紡織品唱起了對臺戲。
天津毛紡織業曾有兩個知名毛紡廠—一個是近代實業家朱繼圣開辦的“仁立”毛紡廠,一個是宋棐卿的“東亞”毛紡廠
天津仁立毛紡廠是近代實業家朱繼圣先生于1931年創建的,生產所用的紡織機等設備都由英國進口,當時仁立毛紡廠的產品有地毯、制服呢、毛呢、床毯等,天津市檔案館的工作人員指出:“值得一提的是,1933年9月仁立啟用"天馬牌"呢絨商標,商標中駿馬昂揚而立,目視遠方,極為氣派,道出的是中國人開辦企業的雄心壯志。”仁立毛紡廠的產品一經推出便廣受歡迎,并在北京、上海等地設立了分公司和銷售點,之后,朱繼圣先生還親自帶著產品到日本、美國、荷蘭等國,建立客戶網絡,“仁立”很快成為馳名海內外的品牌。
不過,說到早年的天津毛紡業,還有一個人不得不提,那就是鼎鼎大名的宋棐卿,不論是他的傳奇一生還是他創立的“抵羊”品牌,都有許多故事為津城百姓津津樂道。
宋棐卿早年在美國留學,受歐美思想影響,工廠也采取西式的管理辦法,他創建的東亞毛呢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抵羊”牌毛線,質量過硬,產品暢銷全國,時至今日仍是消費者所鐘愛的品牌。
“東亞廠”福利待遇頗高—有食堂、單身宿舍、提供制服、理發票、洗浴票等,同時還設有教育機構和醫院
據了解,宋棐卿當年在云南路的“東亞廠”如今已經遷走,但原址依舊保留著一個很小的院落,院落中最顯眼的是那座抵羊雕塑,它靜靜地矗立在那里,似乎仍然在向人們訴說著這座老廠的歷史滄桑。
上世紀30年代初,宋棐卿創辦“東亞廠”,吸收了國外的經營理念,在生產技術、經營策略,特別是對工人的福利方面,有他的一套獨特方法:“工人的福利待遇很好,甚至至今回憶起"東亞廠",依舊有人覺得它的福利標準和當時社會的經濟基礎不相稱。”文史學者張誠說。比如職工福利待遇方面有職工食堂,還有男女工單人宿舍,每年冬夏季,廠里向職工發放兩身制服并且按期發給職工理發票、洗浴票,每當職工本人或是子女結婚,廠里派發毛線和毛料等以示祝賀……另外,令人稱道的是,從幼兒園、小學到中學,工廠均出資興建,這些學校在當時天津市的學校中都屬于規模較大、設備較完善、教師水平較高的,職工子女可免費入學。如果某位職工的子女考上大學,還可憑學校考試成績單按分數享受不同數額的助學金。除了學校,廠里還建有“紡織醫院”,職工及家屬均可就醫。醫院在為職工和家屬提供醫療服務之外,還曾賑濟災民,1939年發大洪水,很多河北省的災民逃難到天津,醫院不僅給災民看病,還為災民提供飯食。
治廠理念至今仍值得借鑒—當年,宋棐卿以“同仁”稱呼廠里的職工,雖是勞資關系,但如此稱呼,既是尊重又有為同一個品牌、為企業共同理想奮斗之意
張誠說,當年在“東亞廠”,工人不僅有多項福利,業余文體活動也很豐富,這和宋棐卿重視“精神文明治廠”有關。據與“東亞廠”有關的文史資料記載,宋棐卿不僅制定了各種規章制度,還編寫廠歌等,大力宣傳“東亞廠”的廠規、廠訓,鼓勵開展文體活動,組織了籃球隊、話劇團、京劇團等。
據說宋棐卿本人平時很嚴肅,不茍言笑,但趕上節假日,他會和大家一起跳舞、唱京劇。宋棐卿曾和工人講過:“我做得不對,你們可以恨我,但你們不可以恨"東亞"、罵"東亞",你們出去一定要有形象,不能把"東亞"的名聲毀了。”一直以來,在工廠周圍老百姓的印象里,“東亞廠”的工人出入廠區都是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說話、穿衣都很有規范,令人印象深刻。張誠說:“是非功過都留予后人評說,但是宋棐卿當年的治廠理念,在幾十年后的今天依舊值得人們借鑒。”
紀師傅今年70歲,上世紀六十年代在“東亞廠”短暫工作過一段時間,雖然他工作的年代距“宋棐卿時代”過去很多年了,但依舊能感受到這個廠很強的文化氛圍以及工人良好的精神風貌。進入“東亞廠”之后,紀師傅在染整車間上班,主要的工作是給毛紡織品染色,“將白色的坯料投放到染槽中,染槽中的水是熱的,相當于把配料煮了一遍,顏色就附著在料子上”,紀師傅告訴記者。然后,經過固色、烘干等工序,最后燙平,一匹匹嶄新的毛料便呈現在人們面前。說到“東亞廠”,紀師傅印象最深的便是那時廠子里組織職工上“工人夜校”,紀師傅說:“那些師傅三四十歲,白天工作,晚上上夜校學習文化知識,如果一直堅持下來,基礎好的能補習到高中水平。”“永不止步、追求新知”是紀師傅在“東亞廠”時最深的體會,實際上,這和“東亞廠”重視文化教育的傳統不無關系。
對于“東亞廠”的創建者宋棐卿,張誠說:“他是一個有雄心壯志的人,除了"東亞廠"之外,他有諸多計劃,比如要辦絲廠、麻廠、造紙廠,投資保險(放心保)業等。”當年,宋棐卿和其他企業管理者最大的不同,是他以“同仁”稱呼廠里的職工,雖是勞資關系,但如此稱呼,既是尊重又有為同一個品牌、為企業共同理想奮斗之意。他曾經寫過一本小冊子,名為《我的夢》,道出了自己這一系列的實業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