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千萬噸的產能,是近年來廠家跟風再生化纖的結果,尤其在再生中空及長絲這兩塊,投資熱情高漲。但與每年持續增長的產能相比,產量的緩慢增長令人尋味,以去年和前年為例,產能從860萬噸增長至970萬噸,而產量始終在530萬噸~540萬噸左右徘徊。下游市場一般處于疲軟狀態下,大量擴能的結果就是,停車廠家的數量比不上新廠家,惡性競爭現象越來越普遍。
再生化纖價格下行變得順理成章,自2013年至今仍跌跌不休。而除了再生產能過剩導致價格無競爭力以外,原生聚酯的價格下壓也是再生化纖價格走軟的一大原因。目前來看,僅再生中空與原生中空之間差價保持的較好,而再生棉型及再生POY都難免跟隨原生聚酯走勢起舞。
除中空以外,原再生滌短同原再生POY的差價都有縮小,滌短價格差從2013年最初的2300元左右一路下滑至如今的700~800元左右,最低價差在600元附近。長絲價格差從最初的1700元附近下滑到現在1200元左右,最低價差也出現過300元~400元。
作為原生聚酯替代產品存在的再生聚酯,與原生價格差的縮小,無疑導致了部分客戶的動搖以及市場需求的萎縮,這也是再生化纖廠家所不愿見的,但對于棉型及長絲廠家來說,在已經跌無可跌的情況下,面對原生滌短的價格擠壓也無可奈何。
棉型及長絲產業的現金流都不容樂觀,由于成本的下壓困難,近期都處于虧損狀態,因此要為原生聚酯價格下行繼續騰出空間,可能性較小。
一方面,再生聚酯的成本——瓶級料下壓困難,另一方面原生聚酯原料PTA產能的持續投放,導致原生聚酯價格不斷松動。
原生聚酯原料價格與再生原料瓶級料的價格差從2013年初的3300元左右,逐漸縮小到了目前的1300元左右,加上原生聚酯加工成本普遍在千元左右,要小于再生聚酯的加工成本,這也就造成了原生聚酯產品同再生聚酯價格差更小。
而從這兩者的價格本質來看,未來原生聚酯原料的上游PTA、PX產能的投放,可能繼續松動原生聚酯的成本,與此相對的是,再生聚酯原料——瓶級料價格下行空間已經被逐漸壓縮,由于回收過程中必然需要人工勞力,所以目前2元/斤附近的收購價格,也就是說目前一只瓶子1毛錢以下的回收代價已經難以引起回收人員的興趣。這也就造成了目前再生化纖的尷尬局面:原生聚酯化纖在下行過程中,受原生聚酯化纖價格壓力,卻因成本下壓繼續受困。對于與原生聚酯差價的縮小以及市場份額萎縮無能為力;原生聚酯化纖的上行過程中,又因再生化纖產能過剩,難以實現價格上漲或者難以同原生聚酯上漲至相同的幅度。
從后期來看,PTA及PX投產仍在繼續,加上今年再生化纖產能也將繼續膨脹,因此再生化纖行情利好有限,產業結構將繼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