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紡圓桌論壇第八屆年會的互動對話環節,一位身材中等、表情溫和的男士在臺上認真聆聽著幾位經濟專家和協會領導對國內外形勢的探討,似乎正在沉思著什么,并不急著發表自己的看法。當所有人的發言結束后,他才開始用平和的語調從企業層面闡述對今年市場形勢的預判,毫無夸大,也毫不保留。
他就是江蘇立新集團副總裁丁建中。業內人士對他的印象是:進入紡織行業近30年來,為人行事一直低調穩健。他很少接受媒體專訪,即使出席公眾場合,也是以公司的身份。每當記者對他個人從業經歷表示出關心,他都會站在企業立場表述自己的觀點,但這并不會讓人忽視他在化纖專業研究開發與生產技術高級管理工作中取得的成就。
除了公司的管理工作,他在科研工作中也傾注了大量心血,攻克了多項技術難題,對超細旦噴絲板設計、冷卻工藝設備改造、超細旦功能產品生產等項目進行了全面的指導,他參與和負責的多個項目都取得了國家及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勵,對創新的執著是他不變的堅守。
創新方可久立
“企業要想立足長久,必須在本行業不斷創新;集團只有新創不同產業,方可長久屹立于世界”,丁建中十分認同立新集團這一發展理念,他認為,在當前外部環境復雜多變,市場競爭愈加激烈的形勢下,企業必須進一步加大自主創新能力,全力推進體制創新、科技創新以及管理創新,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適應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
在紡織行業的多年經歷使他對創新體會很深:“在今天這個產品并不緊缺的時代,紡織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建設要真正突破從產品經濟向服務經濟的轉變,建立適應自身長遠發展和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的商業模式,以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創新提高了立新集團的整體競爭能力,為集團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集團為了更好地向紡織前端發展,不斷加緊創新步伐,于2010年成立江蘇立新化纖科技有限公司,生產銷售研發纖維用聚酯和差別化化學纖維。立新化纖建設年產50萬噸差別化功能性化學纖維項目,40條熔體直紡差別化功能化滌綸長絲生產線采用具有世界最先進水平的德國巴馬格公司和日本TMT公司的POY與FDY技術與設備以及100臺進口高速加彈機,項目總投資40億元人民幣,將于2013年底至2015年分期建成投產,項目竣工后可新增年銷售收入近80億元,新增年利稅10億元。
丁建中認為,創新與可持續是相輔相成的,他說:“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建設,要緊密圍繞品牌建設,以及加強節能減排、資源綜合循環利用,打造綠色紡織產業。”
信心源于新形勢
改革開放的30年是紡織行業高速成長的30年,丁建中在紡織行業工作近30年時間,見證了中國紡織業的發展歷程。丁建中說:“我國從紡織大國走向紡織強國,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江浙兩省的紡織產業占全國紡織工業總產值達70%以上;規模以上企業的體量取得了飛速發展,形成了一批100億~300億元,300億~500億元的紡織集團企業,具備了非常強的國際競爭力。我國化纖企業的綜合競爭力已遠遠超過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等地區。蘇州吳江區盛澤鎮也成為我國重要的紡織重鎮,形成了400萬噸化纖產能,25萬臺噴水噴氣織機,年產100多億米織物的產業集群,具備非常強的產業競爭力和國際競爭力。”
“去年,我們公司的確遇到了一些困難,與2011年相比落差很大。”丁建中坦言。但他心里有數:紡織業的發展是一個周期性的發展過程,有高潮也有低谷。他分析認為,目前的化纖企業產業集中度逐步提高,都在往100萬噸以上產業規模發展,紡織企業經過多年積累,已經具備一定的經濟實力。他說:“20年前,化纖工廠原料很少,而現在工廠通常有2個月左右的原料儲備。企業的裝備實力提高了,經營規模不斷擴大,帶動了經營實力的提升。近幾年來,企業的成本也在不斷上升,用工成本非常高,所以只有通過技術創新,提高勞動生產力,引進消化先進的裝備和技術,才能為發展注入新動力。”
“我對2013年充滿信心,”丁建中說,“紡織行業是國家的民生行業,拉動GDP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消費對紡織企業的影響最大。去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超過了GDP增長;今年,我國消費比重會大于投資比重,這對紡織行業來說是利好的消息。現在紡織行業的利潤正在回歸理性,只有這樣行業投資才會趨于理性,使行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