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過去了大半,作為蕭山的傳統優勢產業——化纖產業形勢如何?一直是各方關注的焦點之一。受國內外宏觀經濟和市場環境的影響,從去年開始,隨著化纖行業發展腳步的放緩,PTA、聚酯等化纖產品價格下行,不少企業過起了“緊衣縮食”的日子,投產的高峰期漸行漸遠。
確實,行業發展趨勢的下行,加劇了同業破產兼并及重新洗牌;但對于強者來說,卻不失為一個不斷發展壯大的“良機”。今年上半年,蕭山化纖產業的龍頭企業——榮盛集團實現工業銷售產值260億元,同比增長40.91%,各類項目投資、銷售目標基本按計劃順利完成,預計全年可實現銷售產值600億元。
如何從“危中尋機”,繼續占據行業制高點?榮盛集團給出的答案是:實施縱橫戰略,進入全新轉型通道,開辟新增利潤點。
縱向:一路向“上”,拓展產業鏈
對于化纖產業來說,有一條不成文的“生財之道”:越向上游走,就越能掌握主動權,產業鏈也就越完整,這一點在榮盛集團得到了印證。“我們從創業開始,走的一直是‘向上延伸產業鏈’這條路,因此,榮盛總體的競爭能力和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強,不會被業界的‘風吹草動’有所驚擾。”榮盛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
事實上,進入2013年,不少化纖企業依然處在“靜觀其變”的狀態,投產的高峰期顯然已經過去,但榮盛集團卻“氣勢恢宏”,逆勢大手筆投資一個個項目,成為整個行業的一大亮點。
這當然不是“空投錢”。據集團負責人分析,現在,集團大部分的投資項目涉及PTA。由于PTA在聚酯化纖的原料當中占到了80%以上,榮盛因此嗅到商機,著手向PTA產業延伸,目前已相繼完成了寧波、大連PTA項目的擴建;新建的海南PTA項目也已在試投產階段,至此,榮盛和恒逸合作的PTA年產能已近1000萬噸。預計到2015年,榮盛與恒逸將攜手實現“PTA年產能1600萬噸,占全國總產能三分之一以上”的計劃。
此外,今年簽約成功的榮盛新疆天然氣化工項目亦是集團延伸上游產業鏈的一個重頭戲。新疆項目重點是利用新疆阿克蘇地區豐富的天然氣生產乙二醇。作為生產聚酯的主要原料之一,每生產1噸聚酯就需要0.34噸乙二醇;而聚酯恰恰是榮盛的一大主營業務,榮盛計劃近年內要建成200萬噸以上聚酯產能,以此為基數,榮盛每年需要75萬噸左右的乙二醇原料;可惜,當前,乙二醇生產在國內自給率不到30%,面對如此大的需求量,包括榮盛在內的國內化纖企業幾乎完全依賴從中東地區進口。
這樣看來,無論對于榮盛還是國內其余化纖企業來說,新疆項目無疑是一個重大“利好”。該項目全部投產后不僅能完全實現自給,還能填補國內市場空缺,成為新增利潤點。
橫向:從設備到產品的“差別化”之路
如果說大力推進化纖項目是進一步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延伸并完善產業鏈,那么,對新材料、先進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的投資和引進,則代表榮盛集團開始步入轉型升級之路。
在集團子公司——盛元化纖有限公司的卷繞車間內,記者看到,一條自動化流水線上,36臺機器裝載著一卷卷POY紡絲產品;幾秒鐘后,1臺無人搬運機沿著軌道駛來,感應準確后,在裝載機器面前停下,對準出口,取出一卷卷POY產品;隨后,裝著產品又駛入另一個檢驗車間……在盛元公司的車間內,這樣的一條龍式自動化裝置共有4套,是榮盛集團去年投資2億元,從德國引進的最新設備,它可以實現從卷繞落紗到檢驗、包裝、倉儲的自動化功能,這樣完整的自動化生產線,目前在國內,還是第一個。
自動化進程的加速,為生產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車間一位管理人員坦言,以前,光是1條流水線上的6臺機器,就需要2至3名工人;現在,1名工人就能負責6臺機器,初步統計一下,大約減少了40%左右的勞動成本。更關鍵的是,自動化裝置大大提升了產品質量,完全避免了產品在人口搬運、手貼標簽等方面帶來的誤差。
與此同時,今年以來,榮盛還緊盯國內行業空白,以“差別化”策略,極力避免產品同質化。例如集團研發的“異形異纖滌綸長絲”,其光澤、手感、透氣等服用性和舒適性都無可比擬,是專供高檔服飾生產所用的系列產品;再如研發的“扁平長絲”,其徑向異形度高達46.5%,而按行業規則,纖維徑向異形度大于或等于25%,即可被稱為異形纖維,由此可見一斑。
這些不同一般的“差別化”產品也為集團贏得了榮譽。近3年來,集團已累計獲得專利12項,其中,發明專利3項;榮盛石化獲獎科技項目26項,其中,省部級及以上5項、市級12項、區級8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