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來就不贊同趁年輕時創業的觀點,沒有經驗就去創業其實是一件很難也比較愚蠢的事。”
從打工皇帝到創業先鋒,一條耀眼的上升軌跡構成基強聯行投資管理(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基強令人羨慕的職業生涯,他本人的成功案例或許可以佐證“創業不能太年輕”的觀點。陳基強主張,先用別人的錢來練手,通過努力在自己從事的領域內做到頂尖人物。
陳基強概括地認為,基強聯行一直以來的業務聚焦于房地產投行,也就是打造房地產與房地產金融的平臺,而未來則將轉向地產資本,通過與前雷曼兄弟及美聯銀行的房地產團隊等伙伴合作,壯大自己的房地產基金運營能力。
陳基強
從警官夢到從商路
陳基強是印尼華僑,祖上都是做生意的。他對《陸家嘴》記者笑言,有家族基因在,自己做生意成功也不足為奇。年少時他從香港到美國求學,是一名文化交流學生。“因為當時中學里最喜歡看的電影是《新扎師兄》,非常崇拜梁朝偉飾演的警官,因此也夢想成為一名警官,目標是見習督察。但1997年之前,尚屬英國統治時期,考警官需要很好的英文,有三個老外面試你,對我來說很難,所以下決心先去美國練好英語。同時我也在積極準備練習功夫諸如跆拳道之類,并考到了黑帶二段,可以進行二對一的搏擊對打。 在此期間,我摩拳擦掌要實現心中理想。”
但到了美國,陳基強的思想發生了變化。他發現真正能主導社會的不是警官或政府官員,而是生意人,比如美國主導政治和經濟的就是一群猶太人。所以他的志向也慢慢轉到商業上,本科就讀金融專業,碩士則念了國際工商管理專業。
他一直在觀察有錢人做些什么,研究《財富》和《福布斯》排行榜上的前100位的富人,他們在做什么。“當時IT業還沒有興起,富人的第一桶金都是來自實業。而財富能夠傳承到第二代、第三代的富人,主要來自金融業和地產界,比如洛克菲勒財團和羅斯福財團等。”
陳基強讀碩士時在美林證券實習,他發現自己做的事就是賣金融產品給中國客戶,當時他并不覺得這事有多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