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O2O可能是今年最為火熱的概念,無數傳統行業開始走向線上,“擁抱互聯網”成為了線下從業者們的口頭禪。小小的訂餐行業當然也不能免俗,據我所知就有不下10家企業在這個領域打拼,仿佛大家如果不用燒錢搶市場的策略,似乎就沒法存活下去。
從外地剛回到北京,再次感受到北京天氣的渾濁,但北京的確是一個擁有強烈互聯網創業氣息的城市。在回來的路上,又發現一家新上線的訂餐網站在街頭發傳單,與之前一家外賣網站“只要訂餐就送飲料”的策略相比,這家更夸張:只要在網站上訂餐,就可以免費獲得一張電影票。要知道,在中關村可能一份外賣的價格都不會超過30元,但眼下就有人還要再白送一張電影票,這是一種什么樣的精神?這令我不得不想起“燒錢”這兩個字,外賣行業真的值得創業者蜂擁而至,不惜花費血本搶占市場嗎?
對于三高一低(店面租金高、原材料價格高、勞動力成本高、成本利潤低)的餐飲行業,尤其是利潤率更低的外賣服務來說,線上訂餐網站可能還要分成,這樣的商業模式真的能夠維持下去嗎?從我們每天上下班收到的很多餐館的外賣單就可以看出,真正的線下從業者其實對純粹通過互聯網渠道吸引顧客的方式并不感冒。現實的角度來說,線上訂餐網站的確可以為線下的餐館帶來更多訂單,但在我看來,如果線上訂餐網站不思考下面幾個問題是很難取得長遠發展。
其一、餐館硬件設施準備不足
不論線上訂餐網站能為餐館帶來多少收入,如果餐館里面沒有一臺電腦,這些無疑都是空談。而在線下絕大多數餐館都是沒有電腦的,甚至于像永和大王這種比較有實力的連鎖店,我都沒在店里面看見電腦的存在。如何說服線下商家能夠投入幾千元購買一臺電腦,這對急于拓展線下商家的線上訂餐網站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對于消費者來說,網絡訂餐可以查詢到更多的餐館外送服務,擁有更多不同的選擇。但如果只是極少數的餐館能夠和線上訂餐網站合作,那么對于消費者來說,他們還有什么熱情去使用網絡訂餐?
其二、消費者享受的服務高度同質化
就拿中關村來說,偶爾為了換口味,可能會做出一些新的嘗試,但在這里上班的人無論是叫外賣還是直接去實體店點餐,大多都有著固定的就餐場所。中關村附近能提供外賣的餐館,其所提供的菜單,在很長時間內都沒有特別大的變化。對于線上訂餐網站來說是非常大的硬傷,他們所能為消費者提供的餐館都基本相同,對用戶來說在這家訂餐和去那家訂餐,實際上吃到的外賣沒有多少區別。而線上訂餐網站是不參與物流這個過程的,送外賣的人還是來自于線下的實體店。消費者在不同的外賣網站訂餐后,餐館的反應時間基本上也不會相差太多。一句話,在不同的線上訂餐網站訂餐,所能夠享受到的服務可以說是完全一致。這直接導致線上訂餐網站進入到價格戰的怪圈,哪一家更加便宜,隨單贈送的物品價值更高,可能消費者就會去哪一家線上訂餐網站訂餐。通過價格驅動的消費者很難形成固定去某一家線上訂餐網站訂餐的消費習慣。
其三、餐館服務能力準備不足
線上訂餐網站能不能為線下餐館帶來訂單,這是肯定的。據筆者調查,在工作日期間,一家線上訂餐網站能夠為合作的餐館帶來50~100單訂單,按照每一單有5元錢的利潤來算,其實每天就至少有幾百元的收入。線上訂餐網站幫助合作餐館帶來了額外的收入,看似形成了一種雙贏,但是在實際情況中卻并不如此。
拿中關村蘇州街大河莊苑旁邊的幾家餐館來說,每天中午來吃飯的消費者可以說是絡繹不絕。當線上訂餐網站為他們帶來更多訂單時,與來店消費的顧客之間就形成了很大的沖突。餐館的廚師數量是固定的,一定時間內能夠作出的飯菜數量也是確定的。就餐時間大概是12點~13點,很多餐館和一些公司合作提供一些固定的外賣服務,可以提前準備好所需的盒飯數量,然后在就餐時間由外賣員送到,中午絕大多數時間主要都是服務到店來的消費者。而當線上訂餐網站為他們帶來 50~100份新的訂單時,勢必會與到店來的消費者產生沖突。就拿筆者來說,經常就餐的那家餐館,之前等待時間可能只有10分鐘,但是現在經常都在30分鐘以上。雖然照顧了線上訂單用戶,但卻給線下去實體店消費的顧客帶來極其不好的服務體驗,而線下顧客大多是一些忠實客戶,所以這里有點顧此失彼。
此外,不同于公司統一訂餐的外賣服務,網上的訂單用戶地點相對來說更為分散,這無疑又會造成人力成本的上升。線下餐館面對來勢洶洶的互聯網,其實絕大多數并沒有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