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朋友發給過我一篇海外報道,說是深受刺激。這是個普通小企業主快速成長為巨富的財富故事:一位外國屌絲憑借著小小的橡皮筋創意,打造了讓全球青少年迷戀的數億美元商業帝國。這個白手起家式的財富故事近年才發生,并且他的橡皮筋王國還在快速壯大中。受到刺激的一個細節是,這個創意來自于2007年的一個中國展會,展會上人潮涌動,很多中國外貿企業主、商人穿梭其中。那個平實的財富創意曾經距離我們是那么的近,又是那么的遠。
羅伯特-克羅克(Robert Cloak)是一個普通的美國小企業主,擁有一家做小批發生意的貿易公司,銷售個性T恤衫、狗牌、杯子和硅膠手環,這樣的小企業主在美國俯拾皆是。他同時也是一個文青,開了一家搖滾俱樂部。日子過得波瀾不驚,2007年一次前往中國拜訪客戶的旅行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
在中國期間,他照例會去參觀展會。他注意到一種隨意伸縮捏成各種造型、可以當手鐲佩戴的橡皮筋。這種橡皮筋是日本商人發明的,2002年起就開始銷售,但日本人把它當做一種辦公用品在賣,銷售一直不溫不火。克羅克卻受到啟發,他感到有一個龐大的潛在消費市場。他認為,既然橡皮筋可以隨手變成不同造型,孩子們就有可能像玩口袋怪獸卡片那樣,瘋狂地愛上它,進行收集和交換;而沒戴的孩子們也會因為不夠酷而受到同伴的排斥。
回到美國,克羅克注冊了Silly Bandz,他請設計師對橡皮筋進行了局部改造,使其更適合佩戴。一包橡皮筋4.95美元,他堅信可以發展成為100億美元年銷售額的大生意。
2008年夏天,克羅克啟動了官方網站,開始充分利用社交媒體營銷:在Facebook上建立的官方頁面吸引了上百萬狂熱的粉絲,YouTube上發布了2000多個有關橡皮筋手環不同玩法的視頻。Silly Bandz很快成為風靡全球的時尚飾品和玩具,連好萊塢明星們都紛紛戴著出場。
2010年這種手腕橡皮筋的銷售額是1億美元,2011年上升到2億美元,如今還在不斷增長。孩子們的時尚觀往往是飄忽不定的,為了防止Silly Bandz成為曇花一現的現象,克羅克成立了研發團隊,不斷延伸產品在不同場合的應用,以延續時尚潮流的生命力。特別重要的是,以社交媒體形成的龐大營銷平臺,全球化的生產供應鏈,完善的銷售渠道,使這個在小小橡皮筋基礎上產生的公司,隱然成了又一個像耐克那樣的時尚消費品牌。
那么Silly Bandz 給克羅克這位新晉富豪賺了多少錢呢?據投資機構Needham的玩具業分析師西恩-麥高溫(Seen McGowan)估算,克羅克的生產基地放在中國,24根一包的橡皮筋的生產成本不過幾毛美金。將包裝和運輸成本計算在內,該玩具的利潤率接近75%!
看到這個案例,您是否也會有點刺痛的感覺呢?在這個美國夢式的財富故事中,中國企業扮演的角色仍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又是和現實那么的對應。中國企業依然是作為制造商的角色,只在整個快速增長的價值分配體系中,占據了稀薄到家的生產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