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市場大環境有問題,我們的頭腦也必須清醒。雖然成本上升很多,但我們別無選擇。”蔡祖明說,他希望能成為行業標準的制定者。
1816年,清仁宗嘉慶二十一年,蔡祖明爺爺的太爺爺,就開始做豆腐了。每天清早,他們磨出來的豆腐,一筐筐一擔擔,順著水路或是陸路,進了城,上了百姓人家的餐桌……
“現在,交通運輸發達,我的產品已經可以通過空運到達更遠的地方,而那個年代,只能依靠杭州的古運河,依靠那些河道支流,將我們的豆腐送出去。”蔡祖明感慨地說道。
也正是因為這般淵源,這門手藝已經延續了兩百年,傳到如今蔡祖明的手里,居然演變成了一家年銷售額近5億元的企業。小小的豆制品,被他冠以“祖名”二字,成了家喻戶曉的品牌。
在蔡祖明的杭州華源豆制品有限公司(下稱華源)附近,有一個靜謐的湖。閑暇的時候,蔡祖明喜歡沿著湖邊散步,在古人的詞匯里,這里是“汀沙雁影,放淺渚之縈洄”.“我從小愛水,我做的產業也離不開水,我住的地方也離不開水。”蔡祖明如是說。
兩個世紀的傳承
杭州蕭山區的西興鎮,這是華源如今的所在地。曾經,蔡祖明的祖父就在此,以磨豆腐為生。
俗話說“世上唯有三樁苦,撐船打鐵磨豆腐。”磨豆腐絕不是偷懶能做的營生,得起早貪黑。石磨轉起來,人一刻也不得閑,得不停地往里加水。蔡祖明從小就學著磨豆腐。長大成人后,他在爺爺耕作過的土地旁,蓋了間小小的豆腐坊。17年后,這間豆腐坊變成了一家占地面積達36畝的豆制品加工廠。
不再是石磨的年代,現代化的機器設備,特殊的加工工藝,老祖宗的東西,到了他手里,散發出了神奇的生命力。
但石磨卻作為他記憶中一個充滿溫情的物件,被安放在辦公大樓一個青磚木雕的房間里。我們仿佛還能看到,當年的蔡祖明,天不亮就起身,悠悠轉起石磨,汩汩的水進去,香醇的豆漿流出來的場景。
“對水的喜愛,或許就是從那個時候積累下來。磨豆漿,做豆腐,樁樁件件都離不開水。”蔡祖明說。
老行業的新標準
蔡祖明也遇到過問題。
例如,盡管是個老營生,但這些年豆制品行業一直沒有一個特定的標準。“所以,這么多年我們就用最高標準來做產品。”.
但是這個代價很高。例如在夏天,天氣一熱,豆制品很容易腐壞。有些小作坊因此會在產品中添加防腐劑,但蔡祖明堅持不這樣做,而寧愿承擔高成本。
“即使市場大環境有問題,我們的頭腦也必須清醒。雖然成本上升很多,但我們別無選擇。”蔡祖明說,他希望能成為行業標準的制定者。
他還遇到過很多困擾。
最大的困擾就是行業里仿制品盛行:“祖名”最早推出可吸式豆奶系列,采取獨特的可吸式外包裝。如今可以看到,在市場上,除商標有所差別以外,豆奶的外包裝幾乎都一模一樣,大家都“學”了“祖名”.
還有一些小工廠對“祖名”的豆腐筐進行仿制,給華源造成了不少損失。于是,今年華源開始使用自己的特制筐,以提高小工廠的仿制成本。但是好景不長,沒幾個月,這種特制筐的仿制品便到處都是。
“怎么辦?這些需要法制法規和監管部門配套起來做,單憑企業一己之力十分困難。”蔡祖明說,“所以,最終還是得靠自己,不斷提醒自己,加快推出新產品的速度。”
例如,參考冷凍蔬菜生產線,華源這兩年開發出了豆制品降溫線,并開始向休閑食品類擴展,如各類真空包裝豆腐干,豆奶等,這類新產品所占的比例正逐年往上遞增。
這綿延了千百年的技藝,在蔡祖明手中,正以嶄新的方式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