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絨行業還沒有走出最終的困境,以稀缺資源羊絨為依托的中國羊絨產業規模增長已經達到了極限,一場行業的有效整合勢在必行。
一個企業要想良好的發展,必須找準自己的定位,看到自己的不足。今天的雪蓮,展示給大家一個新的面貌,我們要實實在在、踏踏實實地對品牌進行全新的塑造。
最年輕的部門經理
“請代言人、開訂貨會,這些新鮮玩意兒我早在十幾年前就開始用了。”
品學兼優的陳濤大學畢業后被學校推選到北京,進入新中國成立后為數極少的出口企業——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總公司羊絨分公司任職。陳濤說,盡管自己是在一個大國企工作,但從未被官本位的思想束縛過,而是有著自己的一套理解“大企業能夠給我提供更多機會,讓我認識更多人,輔助我做更多的生意。”也正是思想上的解放,讓他做起事來從不縮手縮腳,而是大膽的開拓創新,26歲時就成為公司最年輕的部門經理。
中土畜公司最初只做羊絨原料生產,而不從事成衣制作,這對于勇于嘗試新鮮事物的陳濤來說顯然不夠過癮。作為主管羊絨的部門經理,陳濤首先提出要把單純原料供應變成自己加工、生產、銷售,實現工貿一體化。
陳濤在事業發展中總是有著超前意識,當今企業邀請代言人、開訂貨會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可在十幾年前卻著實是大膽的嘗試。為了讓自己生產的羊絨衫進入商場,陳濤大膽的請來燕莎、賽特、世都百貨當時最好的幾家商場負責人,再找來幾個公司的漂亮女孩,讓她們穿著益浪羊絨衫走一圈。這招果然靈驗,很多商場當場訂貨,一下把貨鋪進了商場。第二年,陳濤又有了新點子,想制作宣傳冊發給有意向的合作伙伴,這樣覆蓋的人群就更多了。1995年,他請來因電影《人約黃昏》而被大家熟知的張靜秋擔任代言人,拍攝了幾本宣傳冊,這在當時也很轟動。
針織廠起步的羊絨情懷
“外國人談起羊絨,眼睛都會發光的,他們把它看作軟黃金,這讓我對自己的事業感到驕傲。”
談起陳濤與雪蓮的緣分還要從建立益發針織廠說起。陳濤說,那時候雪蓮是國內實力最強的羊絨衫生產企業,技術實力雄厚,而自己的針織廠自身實力不足,于是放了很多訂單到雪蓮制作。更富戲劇性的是,自己工廠的廠長就是從雪蓮挖過來的。當時的他沒有想到,多年后的今天,他竟然成為了雪蓮羊絨的掌門人,將帶領這家老牌勁旅萌發出新的生機。
陳濤說,自己一向惜才,只要是他看得上的,不惜一切代價也要重用。當時正好需要有個人能把新建的工廠撐起來,為了挖到雪蓮的這個人才,他拿出一套2室一廳的房子作為獎勵,這在當時算是非常優厚的待遇。盡管做了很多嘗試和努力,但企業性質還是束縛了陳濤的手腳,他們有了利潤全部拿來上交,不舍得花大錢做廣告、鋪渠道,于是羊絨衫的生意一直沒有大火起來,只有在涉外商場才能見到益浪羊絨衫的影子。
“在國外,一提起羊絨,老外眼睛就會發光,認為這是很顯示身份的,穿上它很氣派,他們把羊絨看作軟黃金,也讓我對自己做的事業感到驕傲。但在國內對羊絨的認識還很膚淺。”陳濤說,當一件含有少量“cashmere”的國際大牌服裝動輒售價幾千元人民幣時,由中國出口的羊絨衫單價則不足30美元。如此巨大的落差,讓他暗下決心一定要把“軟黃金”做出個樣子來,得到更多人的認可。(中華服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