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嗒啪嗒……”的機抒聲在吟唱著一個傳承千年的故事;木制織布機傳頌著千年的文化;安靜坐在織布機前的織布女工有著專注又虔誠的美;大廳的產品陳列柜古色古香;“晉狼”的商標設計透露出狂野的精神。
走進侯馬市晉商老粗布紡織廠,一切不僅讓人感到那么新奇,那么賞心悅目,更讓人感覺到這不是一家工廠,而是一個讓人心曠神怡的世外桃源。參觀車間結束后,來到廠長郭小五的辦公室,談起老粗布的發展歷史,郭小五和他的夫人即晉狼老粗布的傳承人李紅婷興奮不已,娓娓道來。
老粗布受現代消費者青睞
老粗布,又名老土布,是幾千年來勞動人民世代延用的一種純棉手工紡織品,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鮮明的民族特色,是勤勞的中國婦女用原始的木制紡車,一梭一梭精心編織而成。手織布織造過程極其復雜,從采棉紡線到上機織布,經軋花、彈花、整棉絮條、紡線、打線、沌線、落線、經線、刷線、作綜、闖杼、掏綜、吊機子、栓布、織布、了機、修布等大大小小72道工序,且全部采用純手工工藝。在紡織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手織布工藝能流傳至今,堪稱奇跡。手織布使用純植物染色劑,以手織手紡和老式腳踏斜織機為主要工具,以純棉紗、天然彩棉為原料,通過對用料、花色、品種的不斷調整更新,追求生態、環保、天然、健康,逐漸形成了包括床品、服飾、掛件、布藝等一系列居家產品。
手織布在中國有數千年歷史,曾在中國紡織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隨著社會的發展,在崇尚綠色、回歸自然的消費潮流中,它所具有的純棉質地、手工制造、民族圖案、古老民間工藝等特點使其再次受到現代消費者青睞。
中國是世界最早紡織品生產國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生產紡織品的國家之一。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已經采集野生的葛、麻、蠶絲等,并且利用獵獲的鳥獸毛羽,搓、績、編、織成為粗陋的衣服,以取代蔽體的草葉和獸皮。原始社會后期,隨著農、牧業的發展,逐步學會了種麻索縷、養羊取毛和育蠶抽絲等人工生產紡織原料的方法,并且利用了較多的工具。有的工具已是由若干零件組成,有的則是一個零件有幾種用途,使勞動生產率有了較大的提高。那時的紡織品已出現花紋,并施以色彩。但是,所有的工具都由人手直接賦予動作,因此稱作原始手工紡織。
夏代以后直到春秋戰國,紡織生產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有很大的發展。原料培育質量進一步提高;紡織組合工具經過長期改進演變成原始的繅車、紡車、織機等手工紡織機器。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有一部分紡織品生產者逐漸專業化,因此,手藝日益精湛,繅、紡、織、染工藝逐步配套。紡織品則大量成為交易物品,有時甚至成為交換的媒介,起貨幣的作用。產品規格也逐步有了從粗陋到細致的標準。商、周兩代,絲織技術突出發展。到春秋戰國,絲織物已經十分精美。多樣化的織紋加上豐富的色彩,使絲織物成為遠近聞名的高貴衣料。這是手工機器紡織從萌芽到形成的階段。
秦漢到清末,蠶絲一直作為中國的特產聞名于世。大宗紡織原料幾經更迭:從漢到唐,葛逐步為麻所取代;宋至明,麻又為棉所取代。這個時期里,手工紡織機器逐步發展提高,出現了多種形式:如繅車、紡車由手搖單錠式發展到多種復錠(每臺3~5錠)腳踏式;織機形成了素機和花機兩大類。花機又發展出多綜多躡(踏板)和束綜(經線個別牽吊)兩種型式。宋代以后紡車出現適應集體化作坊生產的多錠式。在部分地區,還出現利用自然動力的“水轉大紡車”。紡、織、染、整工藝日趨成熟。織品花色繁多,現在所知的主要織物組織(平紋、斜紋和緞紋)到宋代已經全部出現。絲織物不但一直保持高檔品的地位,而且還不斷出現以供觀賞為主的工藝美術織品。元、明兩代,棉紡織技術發展迅速,人民日常衣著由麻布逐步改用棉布。這是手工機器紡織的發展階段。
符合歐共體紡織品生化標準
最早的紡織工業可以追朔到新石器時代,而在侯馬市北鄔戰國遺址出土的“紡綸”則有力的佐證了侯馬紡織工業的歷史。聽完郭廠長講完中國紡織工業和老粗布的發展歷史,我們又問到老粗布和其他布匹以及和絹綢之間相比有哪些好處,郭小五坦言,老粗布具有柔軟舒適、透氣、吸汗、冬暖夏涼、不起靜電、抗輻射的作用,與肌膚親和力極強。
郭小五進一步解釋說,因其線條粗、紋理深、平整不起皺、不卷邊,整個布面形成無數個自然按摩點,對人體皮膚起到意想不到的保健美膚作用,對皮膚無刺激,防螨止癢,調節新陳代謝,改善睡眠,有效防御紫外線。能夠改善人體的微循環,調節神經系統,疏通經絡,促進睡眠。尤其是它是綠色天然、環保健康、從種植到手織布制品,不使用農藥和化學染劑,紡織品不含甲醛,偶氮等化學重金屬離子,完全符合歐共體紡織品生化標準規定:“禁用致癌偶氮染料的要求,是真正的綠色生態紡織珍品”。加上它花色獨特,雅觀大方,手感厚實,是居家和服裝的首選面料,并且具有收藏和使用雙重價值。
將非遺工藝做大做強
李紅婷(古老民間粗布傳承人)介紹,自己是本家族土布紡織工藝的第四代傳承人,早在民國初年,該技藝創始人耿杏花在繼承原有家族土布技藝的基礎上,向本族及周邊鄉民傳授手工織布技法,并將花色品種發展至十余種,在當地享有盛名。解放初期,其女劉翠艷嫁至侯馬,繼續在當地傳承發展老粗布紡織工藝,土布的紡織和加工依舊受到本地群眾的喜愛和歡迎。60年代以后,隨著新型布藝文化的發展,土布紡織技藝進入衰退期,紡織企業及“織女”更是少之又少,只有少部分家庭仍在進行土布紡織的手工生產,此時,李紅婷作為劉翠艷兒媳及第四代土布紡織工藝傳承人,為使該技藝得以延續發展,不斷在傳統技藝上推陳出新,2011年與丈夫共同創辦了“晉狼”牌粗布品牌,成立了“晉商純棉老粗布廠”。問及商標“晉狼”的含義,郭小五說自己崇拜狼的鍥而不舍的精神和狼群的凝聚力及團隊精神,而“晉”代表的是三晉和晉南,所以把商標注冊為“晉狼”。
對于此后的發展規劃,郭小五沒有過多的渲染,只說是要把老粗布這個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做大、做強,讓晉南老粗布走出中國,走向全世界。
筆者在此祝愿凝結中華幾千年文化結晶的老粗布,早日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示中國的千年文化和民族魅力。(國際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