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那年,陳水云從海口鎮南厝村遷居印尼。當時他的父親已在印尼工作了一些年頭,所以初到印尼的他跟隨在父親身邊工作。
但是,跟著父親工作的陳水云并不滿足于安逸的生活,他總在不斷地觀察著、琢磨著,希望有一天能憑借自己的羽翼闖出一片天。
經過6年的社會磨礪,不諳世事的陳水云成長成熟了。和多數人一樣,20多歲正是滿懷壯志雄心、實現人生愿望的豪情時期。“過去在印尼,男生都會穿上白色背心。”基于此,24歲的陳水云和朋友開始合資設廠生產背心,屬于他的紡織王國亦是從這里起步。
陳水云坦言自己是個保守的人,所以不會貿然投資,在經商時恪守穩健作風精打細算,從多角度考量市場。
“事業上經歷許多驚濤駭浪,但乘風破浪,都能逐一化解。所以紡織業這條路還算走的順暢。”陳水云說,“雖然生產發展步伐不比他人快,但至少保證每一年都賺到錢。”當然,他以誠待人的經商精神、處事低調的行事風格,也是助推他事業風帆順利前進的重要因素。
個人財富和和公司財富的迅速增長給陳水云帶來的,更多的是責任和壓力的增長。
在陳水云的Indah jaya group集團大樹下,約有一萬員工在工作,他現在要對公司近1萬名員工生活負責,有著很強的社會責任約束。“一萬個員工代表一萬個家庭,他們在我這里工作,他們就是我肩負的責任,我要確保他們不會失業,而且有固定的收入,安居樂業。”陳水云相信,只要善待員工,員工也同樣會給予回報,在工作上有好的表現,回饋公司。
作為領先全球的紡織品制造商,陳水云非常認同環保的重要性。由于工廠全天候運作,每日消耗大量電力,因此他堅持盡量減少電力消耗,并使用天然氣作為燃料的發電機,其產生的廢熱用于制冷,以供應廠房的空調制冷所需,節能減排。
創業艱難百戰多,很多人創業失敗在于缺乏眼光,而陳水云最獨到的就是戰略眼光。最初12年里的兩次成功進攻商海,證明了陳水云擁有的最大資本,就是戰略眼光。
如今,靠著開拓市場的精確思維、務實的精神,陳水云的創業之路越走越遠,最初的小工廠發展成為以生產棉紗、毛巾、針織和服裝為核心的Indah jaya group集團公司,更為印尼紡織業的發展闖出了一條越來越廣的康莊大道。
陳水云說,公司的愿景是成為世界級的紡織廠,生產最高品質的紡織品,提供最完善的服務。
正如人們常說的,成功的人并不是贏在起點,而是贏在轉折點。陳水云白手起家在印尼造就的紡織業王國不僅驗證了這句話,更給許多踏上創業路的人們以激勵和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