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上無雜木,高陽花布四季新”,此句形容的便是河北省保定市高陽縣紡織業的興旺繁盛。
高陽紡織始于明末,興于清中,盛于民國,繁榮于改革開放。二十世紀末進入飛速發展時期。400年滄桑歷史,俱濃縮在高陽紡織博物館中。
高陽縣紡織博物館是中國唯一一座縣級專業紡織博物館。該館占地面積746平方米,共有藏品1300余件,均系原館藏文物和從民間征集的珍品,極具歷史價值和科研價值。
該博物館共有明清、民國、革命戰爭、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以及飛速發展六個時期展區。進入館內,映入眼簾的是通道兩側展現紡織生產的石刻壁畫,再往里走,扔梭織布機、扽梭織布機、鐵輪織布機等各時期的紡機、織機以及所織布品陳列有序,連環畫、老照片、石刻作品等形象地再現了高陽歷代紡織史狀況。
展區的西南角是民國時期的紡織機器及布品。據了解,民國時期正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列強侵略、軍閥混戰,國內形勢十分動蕩。紡織產業在夾縫中艱難生存,然而紡織技術卻在動亂中穩步發展。
高陽縣紡織業在民國初期達到了自明代以來的全盛階段。顯著的標志就是進口洋紗與鐵輪織布機的使用。洋紗代替了手工線,鐵輪織機代替了木質織機,提花機也投入使用,生產能力成倍提高。這帶動了印染業的大發展,出現了蚨豐、仝和、恩記、合記等大型工廠,涌現出王士穎(最早引進鐵輪機者)、楊木森(最早制造鐵輪機者)、李氏兄弟(最早引進染料者)、楊杏村(最早將產品銷售國外者)等紡織業知名人士。使得高陽的紡織品不但數量驚人,而且質量上也達到了一流水平。鐵機緞、錦地皺、國華綈、電絲葛所制樣品,比起明清時期的土布要精細許多,花色品種不斷翻新,深得百姓喜愛。
“來看這塊布哇,我要把它賣呀,這是塊青市布,顏色可夠黑呀,怎么這么黑?氣死黑敬德,賽過猛張飛,烏鴉滿地落,小豬兒拱煤堆,打過三年鐵,挖過兩年煤,還當過四年煤窯大掌柜。它經鋪又經蓋,經蹬又經踹,經拉又經拽,經洗又經曬,真正高陽坯兒,件件都不賴。”據高陽縣紡織商貿城管委會副主任趙學青介紹,民國時期高陽花布名揚四海,走俏國內外。各地布商高超的推銷藝術,也逐漸形成了家喻戶曉的《賣布謠》。
400年來,在高陽大地上,一代代紡織人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不斷更新設備,學習技術,與時俱進,造就了一批批馳名中外的優質品牌。
2020年4月26日至5月15日,高陽舉辦了網上中國·高陽毛巾節,銷售額超過2.6億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今,高陽縣紡織行業,品牌優勢強,產業群體大。有三利、永亮、智陽、瑞春4個中國馳名商標,17個河北省著名商標,14個河北省名牌和優質產品以及3000余家小微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