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工力量分別參訪了中國移動和中國鐵塔,對目前中國的5G建設和發展進行了深入的了解。前面筆者已經就5G的建設成本和運營成本進行了相關的說明,與4G相比,5G需要建設密度更高的基站,再加上5G基站的高能耗,5G的建設需要投入更多的資金。
大量的5G投入,需要有更多的規模應用才能收回成本。為此,運營商目前也在應用端不斷嘗試,將5G應用到不同的場景下。除了建設5G的高速公路,運營商也承擔起5G應用的開拓者,主動聯合各行各業,孵化5G市場。
實際上,未來5G的應用場景可能更多的還是在工業互聯網領域。一個月前,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談及5G未來的應用場景時就表示,未來5G應用場景的80%會在工業互聯網。
在此次參訪的過程中,筆者探訪了很多5G應用場景,從無人駕駛、遠程醫療到無人機送餐等,相關試點暢想豐富,實際落地不多,成規模的應用較少。雖然實際情況如此,但這些嘗試是必要的。
給企業帶來效益是5G建設推廣的關鍵所在,在此次行程中,中國移動與新鳳鳴集團在5G應用的切實落地令筆者印象深刻,為此筆者也進行了深入了解。
新鳳鳴集團位于中國化纖名鎮——嘉興桐鄉洲泉鎮,是一家集聚酯、紡絲、PTA、加彈、進出口貿易為一體的現代大型股份制企業。運營商在這里利用5G的獨特性能,真正地解決企業的需求,而且給企業帶來效益。
5G在工廠中的應用切實落地
在新鳳鳴集團的長絲生產車間內,一臺又一臺IGV小車沿著規定的路線運送絲餅,這些移動的IGV小車是由無線網控制。在使用5G網絡之前,車間內的IGV小車是利用WiFi無線網控制連接。但是,基于WiFi網絡的IGV小車面臨調度不靈活,反應速度慢等問題,而且IGV小車所在的車間面積較大,WiFi是分開覆蓋的,補充配置的WIFi也會面臨信號斷點的情況。
移動公司對車間進行了5G的升級改造,使得整個的IGV小車的調度更加迅速,小車的調度系統之前是已經編程好的,等于說5G之后,移動公司給它加入自動駕駛的概念,通過實時通訊,實現小車運輸速度的靈活實時變化和運輸路線的靈活按需調整,車間作業的車流量極大提高,也克服了大車間內WiFi信號盲區的問題。
除了對IGV小車的升級,移動公司利用5G還解決了困擾紡織化纖行業幾十年的難題——飄絲、漂雜。車間的每個工位上,72根直徑7微米的細絲擰成一股,再以每秒60米的速度盤成一盤盤絲餅。72根細絲中,就算只有一根斷裂,都會使絲餅變成殘次品。如果斷裂的細絲卷入旁邊工位的絲餅中,就會出現兩個殘次品。而飄絲、漂雜現象靠人眼識別困難。
在使用5G技術解決該問題之前,新鳳鳴集團也討論過其他方案,比方說在它工位上安裝固定攝像頭,這樣做的好處是攝像頭固定,回傳的圖像穩定清晰,但是該方案被否定掉了。因為要實施全面覆蓋的話,公司需要幾萬個攝像頭,部署成本和維護成本都非常大。攝像頭在特定的溫濕度環境下可能會起霧或沾染灰塵,經常需要維護,這樣使得人工成本沒有降低,反而提高。
移動公司介入后,通過與機器人企業合作,確定了“8K高清攝像頭+巡檢機器人+5G”的方式。巡檢機器人頂部攜帶8K高清攝像頭,高清連續拍攝每個工位的作業圖片,在200毫秒之內完成圖像傳輸及在云端的計算(圖像識別),再將結果呈現出來。該系統在幾百根微米級的細絲以每分鐘4000米的下絲速度通過多孔軌道過程中,利用快速地圖像識別技術發現飄絲、漂雜現象。
以往一個生產車間需要幾十名工人三班倒巡檢,但無法檢出全部的飄絲、漂雜現象。采用“8K高清攝像頭+巡檢機器人+5G”的方式后,用2-3個機器人就可以完成巡檢任務。
實際上,在工廠內,5G的應用是一個逐步迭代的過程,針對生產的每個環節進行優化。相關負責人向筆者介紹,后續移動公司將針對車間內對溫濕度的要求提出5G解決方案,溫濕度是比較困擾的問題,生產車間對溫濕度要求高。溫度是兩方面,一是車間的溫度需要恒溫,二是設備的溫度需要監控。大部分設備上都帶有溫控儀表,目前的溫控儀表是靠人工記錄,后面將通過5G的改造,利用機器人巡檢和圖像識別技術,對八萬多個采集點數據進行智能化采集。
5G在工業互聯網中如何收費
5G在消費者手機端按流量收費高的問題,讀者肯定早有耳聞。今年4月份韓國的5G開始商用,其三大電信運營商分布向為消費者推出了5G服務,不過資費并不便宜。
以韓國最大的電信運營商SK為例,其提供的5G套餐分為四類。第一類:套餐月資費5.5萬韓元(折合人民幣約325元),包含8GB數據流量。第二類:套餐月資費5.5萬韓元(折合人民幣約443元),包含150GB數據流量。第三類:套餐月資費9.5萬韓元(折合人民幣561元),包含200GB數據流量。第四類:套餐月資費12.5萬韓元(折合人民幣738元),包含250G數據流量。
但這種按流量收費的模式肯定不適合工業互聯網領域,據移動公司方面介紹,目前針對工業互聯網的5G收費模式還在探討之中。在工廠內的移動網絡結合網絡切片組成局域網,切片的業務是專門為每個工廠定制的,包括網絡安全,路由怎么走,哪些服務器允許登錄,哪些設備允許接入,全部是定制的。在這樣情況下,不是收取流量費,因為5G和4G網絡是完全不一樣的,通信運營商收取的應該是整個網絡的服務費。
5G在工業互聯網領域的應用前景
在整個5G技術的應用場景中,工業互聯網的場景肯定比個人手機使用5G的場景更加豐富。在因為手機上面,使用5G最重要是大帶寬,對低時延要求不高,有低時延要求場景要求的游戲算一種,其他的對低時延要求不是那么迫切,而大連接是在高密度場景,比方說演唱會現場。
在工業互聯網情況下,應用場景相比手機端就非常豐富。網絡切片和MEC(MEC作為邊緣云技術最大的功能是本地計算和數據處理,采用靈活的分布式網絡體系結構,把服務能力和應用推進到網絡邊緣,極大地縮減了等待時間,使之與5G相匹配)本身就是為工業互聯網的場景設計的。整個應用可以覆蓋到工業互聯網的所有環節,包括生產環節,倉儲,供應鏈等。
5G本身就是一個云化的解決方案,工業互聯網的云化是一個大的方向。5G無線網、5G承載網、5G核心網三部分,全部是通過云化之后,再進行進一步的網絡切片,5G和云是天然結合的。
工廠里面建設5G,是通過5G的MEC下沉,以及網絡的切片實現的。在MEC上,一方面是控制數據,一方面是用戶數據,控制數據傳輸到運營商的核心網絡,工廠內部數據就近傳輸到MEC服務器上(也就是工廠內部的服務器),保證了工廠內部數據的安全,但是控制信令還是與核心網交互的。
在工廠內工作的員工的手機上肯定有一些互聯網應用,這些應用也可以通過廠內的5G基站享受局域網以外的互聯網服務。
無論是工廠內部運行數據還是廠內員工個人數據,在無線階段都是要接入5G基站,在進入基站后,信號是分開的,在不同的通道內進行傳輸,互相之間是隔離的。而且通過網絡切片,提供不止一套網絡,在工廠的內網中還有可能進一步區分,比方說:一套網絡是辦公用的,一套網絡是生產用的,互相之間是隔離的。
在4G的時代,技術上沒辦法做到,不支持。對于4G與5G的區別,一個形象的比喻“原來的4G就相當于一個烤雞,整個的給顧客,現在的5G網絡服務,顧客喜歡雞翅給雞翅,喜歡雞腿給雞腿”,按照用戶的需求,將用戶最需要的部分給用戶,這樣的網絡可以達到最大利用率。4G時代對所有的用戶提供的服務都是一樣的,至少在同一個基站下面,是相同的速率,相同的接入速度,提供的服務是一模一樣的。而在5G時代,用戶的需求是定制的。
結束語
目前國內的運營商,除了在積極規劃建設5G網絡,還在不斷推動5G與各垂直行業結合,大范圍推廣5G在各種場景下的試點應用,這也是因為各垂直行業內部對5G這個新生事物還處在探索階段。
不過就目前情況來看,大部分場景的5G應用還在暢想階段,成規模的應用較少。就筆者看來,在運營商推廣的5G試點應用之中,有些暢想還是過于超前,如無人機送餐等。而利用5G的獨特性能解決實際工業問題才是應用推廣的關鍵,在上文介紹的移動公司與新鳳鳴集團的5G合作案例,就屬于就有實際意義的落地項目,這樣的模式可能會成為未來推廣5G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