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是四川省三大優勢特色蠶區,也是全國優質蠶繭生產基地,為及時了解宜賓地震災區蠶桑生產損失,推動災區科學開展蠶桑產業災后重建,7月4-5日,四川蠶桑創新團隊首席專家、蠶業所黨委書記劉剛研究員帶領蠶業所黨委委員、辦公室主任李可賢,科技科陳義安副研究員,桑樹研究室主任黃蓋群副研究員,南充蠶種場副場長、四川蠶桑創新團隊崗位專家袁桂陽高級農藝師,四川省南充蠶種場生產科長曹寧寧高級農藝師等一行6人前往宜賓地震災區,在宜賓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謝剛、宜賓市蠶業管理站站長何建梅、興文縣政協副主席羅國忠、興文石海絲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汪中林、劉立志等陪同下,冒著不斷發生的余震,實地考察蠶桑生產狀況,了解受災群眾和龍頭企業技術需求。
7月4日上午10點17分,宜賓珙縣發生5.6級地震,下午,不顧余震威脅,劉剛率專家組冒雨繼續到興文麒麟苗族鄉中和村(距離震中70余km)和共樂鎮大沙壩村(距離震中50 km)看望受災蠶農,鼓勵受災群眾樹立信心,抗擊災情,同時,深入災區田間,仔細查看標準化桑園基地、桑樹快速豐產建園技術示范點、標準化小蠶共育點、蠶桑新品種示范點指導桑園田間管理、小蠶共育及養蠶技術,鼓勵災區人民要積極生產自救。專家組一行認為興文縣蠶桑產業技術體系完善、實用技術本地化是興文蠶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并要求龍頭企業要以切實增加農民收入為著力點,加大力度推動蠶沙、桑枝等蠶桑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在地震災區開展科學重建蠶桑產業,要注重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切實解決產業發展面臨的品種、勞動力和效益等瓶頸制約,充分利用省農科院蠶業研究所、四川蠶桑創新團隊等科技支撐,有效解決產業發展技術難題。
2018年12月16日以來,宜賓連續遭受多次地震災害,其中,6月17日,宜賓長寧縣發生6.0級地震。蠶業所專家團隊一直關注和關心宜賓地震災區的蠶桑產業發展。受宜賓市發改委委托,2019年3月,蠶業研究所牽頭完成了《宜賓市‘12.16’‘1.3’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現代蠶桑產業示范園區建設》,重點針對當時地震烈度6級以上的地區,突出蠶桑產業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以省級農業產業示范園為導向開展詳細規劃。
7月5日,劉剛率專家組一行到屏山縣開展現代蠶桑科技示范園建設調研,縣委常委、副縣長鐘震(科技部掛職)、屏山縣科技創新服務中心主任肖乾虎、宜賓天蠶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永貴等陪同中國農科院蠶業研究所博士生導師桂仲爭研究員參加調研并進行座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