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桑絲織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發明,到現在為止已有了五千多年的歷史。素有“中國桑蠶之鄉”稱號的廣西宜州區,通過“東桑西移”的契機,充分利用自身獨特的氣候條件、充足的勞動力資源以及土地資源,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的桑蠶業,桑園的面積逐年不斷擴大,蠶繭產量逐年增多,產業產值也在不斷增長,切切實實的提高了農民的收入。
6月19日,中農繭絲的員工來到擁有20多年養蠶歷史的宜州福峒屯走訪,體驗蠶農的一天。早上10點,在養蠶戶覃大哥家里,小蠶正密密麻麻的在竹匣中急不可耐的吞食著切成塊的桑葉。據介紹,這批小蠶正值三齡,由于上一批蠶發病較多,所以這一批由覃大哥買蠶種自行孵育,擁有25年養蠶經歷的他有著自己經驗和方法。
我們來到桑園的時候,已到正午,烈日當空,覃大哥的愛人覃大姐正在采摘桑葉。一般的蠶農家里,蠶從出生到結繭,唯一的食物就是桑葉。覃大姐說,每天早上6點起床,先將昨天剩下的桑葉切塊喂蠶,然后出發去桑園采摘蠶寶寶今日份的“口糧”。
一張多的蠶種,在1-4齡的時候一天吃2-3大袋的桑葉,一旦到了5齡,蠶寶寶的胃口就開始大開,一天大概要準備15大袋以上的桑葉才可以基本滿足蠶寶寶的食用需求。而覃大姐采摘桑葉的速度取決于桑葉質量的好壞,桑葉質量較好時一小時能采摘一袋,不好的時候兩個小時也不一定能采摘一袋。有時候早上6點出門,晚上7點才能回家,一天大半部分時間都是在地里采摘桑葉。
回到家中,覃大哥正在將方格簇搬出室外通風,方格簇里面的蠶繭是宜州地區全年第四批、今年最后一批春繭。覃大哥說,這批蠶繭是他養蠶近20年以來最差的一批,因為今年天氣的原因,雨水多,氣溫高,蠶種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造成了蠶膿病多發,結繭質量較差。據村民介紹,該村大部分人家都在家里養蠶,而今年從第三批開始出現了大批病死蠶現象,令許多蠶農都慌了神。覃大哥的第四批蠶養了一張多,預計只產出40斤左右,幾乎絕收。
據覃大哥描述,該村里養蠶的多數是老人和女兒、兒媳,女兒、兒媳邊帶孩子邊養蠶,年輕的男丁則外出打工。但由于今年繭絲行情的大幅度下滑,加上死蠶較多,蠶繭產出較少,導致蠶農的養蠶收益驟減,覃大哥原本在家養蠶的兒媳也不得不在前幾個月選擇外出打工以維持生計。
下午三點左右,我們來到覃大哥鄰居的蠶房里,村里人正在忙碌著一起摘蠶繭。大哥、大姐們抱怨到:“最近這兩批蠶太差了,病的多,死的多,又辛苦,都不想養了!”雖然大哥、大姐們嘴里這么抱怨著,但手上摘蠶繭的速度并不見慢下來,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福峒屯的情況不能代表整個桑蠶養殖行業的情況,卻也是廣西部分地區養蠶戶現狀的縮影。
體驗完蠶農的一天,對于養蠶的感悟多了一些。養蠶是一件不僅需要技術,也需要耐心、細心的辛苦活。在高溫、多濕、農作物噴藥的季節,也正是蠶病高發的季節,在此,中農繭絲給出一些小建議:
1、嚴格消毒,消滅病原,切斷傳染源。推薦用2%的新鮮石灰漿或堿性含氯消毒溶液對蠶室、蠶具及周邊環境進行徹底消毒。
2、嚴格提青分批,及時淘汰病蠶、遲眠蠶,防止混育傳染。
3、做好蠶期的蠶座消毒工作。
4、眠、起蠶時要撒新鮮石灰進行眠起蠶處理及蠶座消毒。由于中腸型膿病的多角體在堿性中溶解的速度相對血液型膿病的多角體較慢,所以用石灰上特別注意要把整個蠶座覆蓋完不露蠶沙為準,而且撒石灰后要稍長點時間才能加網喂葉。
5、野外昆蟲是這兩型病毒的重要傳染源,及時做好桑園治蟲,防止交叉感染。
6、桑園內禁止使用非桑園專用農藥。
7、桑園不能使用藥肥,最好是桑園專用肥。
8、蠶室、蠶具、桑園防止農藥污染,蠶室、蠶具嚴禁堆放和盛裝接觸農藥,新購買的竹木蠶具應用石灰水浸泡一天后,確保無農藥污染才能使用。
9、防止養蠶人員的農藥污染,養蠶人員如去做其他作物噴藥除蟲工作時,再接觸蠶時一定要保證無污染。
10、密切注意桑園及蠶室周圍農藥使用情況,深入了解桑園相鄰的作物用藥種類,使用時間,使用時風向,防止農藥隨風漂移至桑園。
11、掌握常用農藥對家蠶的殘效期,以防誤食留有殘效農藥的桑葉。
12、有可疑的桑葉,要進行少量的試葉試驗,確定無污染才能使用。
13、小蠶共育戶在運送小蠶過程中防止農藥污染。
14、蠶區桑園禁止使用對家蠶劇毒的生物農藥。
15、不亂用增繭素類的添加劑,以免發生蠶生理障礙導致不結繭蠶。
雖然繭絲價格行情多變引人發愁,但市場有其自身的調節,雖然今年的鮮繭收購價格與去年相比降幅較大,但我們應該相信市場會逐漸往向好的態勢發展。好好養蠶,養出好蠶,期待在不久之后,覃大哥的第五批、第六批鮮繭上市時能夠賣得一個好價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