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在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舉行的紡織服裝智能制造產教融合推進大會上,江蘇省紡織工業協會會長韓平呼吁,今年來,江蘇紡織行業銷售繼續穩定增長,但經濟效益卻出現大幅下降。因此,應該清醒地看到,江蘇紡織行業在資源環境等方面都遇到了發展瓶頸,行業感到了危機感和緊迫感,迫切需要轉變發展增長方式,增加新的發展動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通過產品創新,技術進步,大數據應用,智能化改造等,來增加紡織行業發展新動能,實現紡織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記者了解到,江蘇是全國紡織大省,紡織服裝也是江蘇十大重點發展產業之一。目前,擁有在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蘇州、南通、無錫、常州“四大基地”,占到全省紡織總量的76.2%。有數據顯示,今年1季度,全省紡織主營業務收入2554億元,同比增長8.39%,占全國20.67%;利潤總額僅87.8億元,同比下降6.2%,低于全國平均增長水平8.5個百分點。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院長洪霄認為,紡織服裝是一個具有數千年歷史的傳統產業,紡織服裝產業在常州具有很好的歷史積淀和產業基礎。紡織工業是中國最有潛力率先跨入世界制造強國行列的工業部門之一。從原料供應、設計研發,到紡織染加工、服裝制造、運營零售,中國紡織工業形成了全球體量最大、最完備的產業體系,是具有全產業鏈自主創新能力的工業部門,在高性能高功能性纖維、裝備制造等領域,正在不斷趕超先進。
江蘇紡織業出現的銷售與效益“倒掛現象”,應該說是全行業轉型中出現的一個共性問題。該如何破解這個難題,讓紡織服裝企業走出困境?與會人員都認為,要加大行業的發聲力度。紡織行業是傳統產業,但也是高新技術密集的行業,依然是朝陽產業。地方政府要加大對紡織工業的支持、規劃發展的力度;要重視開展行業發展的研究,針對行業突出問題,進行專題性調研,形成一些新的共識,解決轉型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增強紡織工業國際市場競爭力。
“經濟的背后是產業,產業的支撐是人才。現在,訂單繼續向優勢企業和重點產業集中。”洪霄說,因此,對于面廣量大的中小企業來說,更要重視通過走“產教融合”,充分發揮校企雙方的優勢,發揮職業教育為社會、行業、企業服務的功能,促進產、學、研的有機結合,加快人才的培養、技術升級改造,以及產品的創新。當前,加快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智能制造是紡織服裝業進行轉型升級的必然路徑。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的倡導,探索“政行企校”聯動的產學研合作,牽頭成立了江蘇紡織服裝產教聯盟,促進跨域交流,打造深度產教融合職業教育品牌。學校在人才培養、科技研發、社會服務等方面,形成了獨具特色、輻射顯著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應。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推進大會上,來自紡織服裝領域的200多位專家學者、業界精英重點圍繞“新材料 新動能 新業態”開展智能制造技術、智能裝備、數字藝術、新營銷、新商業等方面,展開了深入探討,達成了多方面的共識與合作意向。
其中,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分別與金壇區經濟開發區簽署了政校戰略對接協議,與江南大學簽署了創新聯盟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與五洋紡機、旭榮針織、浙江亞龍集團簽署了共建“越南絲路學院”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與國創新能源汽車能源與信息創新中心、卡爾邁耶、無錫長凱長防護用品有限公司、上海佐思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等簽署了技術服務項目協議,還成立了校企聯辦的常紡方源學院,聘請了3位江蘇省產業教授。
“我們作為一所依托紡織產業起步、順應地方經濟發展、培養技術技能人才、服務國家現代化建設的學校,今后將按照‘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的思路,不斷深入推進產教融合,提升合作層次、拓展合作空間、增強合作質量,為紡織服裝業科技創新與產業轉型,提供人才的支撐,為‘常州智造’添磚加瓦。”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蔣心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