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再生聚酯纖維行業近幾年不僅在產業規模上突飛猛進,技術提升也非常明顯。然而,在產能過多、原生聚酯價格下降等因素的帶動下,再生聚酯行情不振已經快3年。目前來看,僅再生中空纖維行情較好,而整體行情未來走勢依然不明朗。
幾年前,放慢投產腳步、避免價格戰的呼聲在這個行業已經不絕于耳。如今,在油價大跌的推波助瀾下,行業調整勢必加劇。但從長遠看,由油價大跌引發的激烈競爭和新一輪洗牌,對于行業準入門檻較低的再生聚酯纖維行業的調整未必不是件好事。
常規產品價格優勢喪失
再生三維短纖利潤提升
原油價格暴跌導致原生聚酯纖維價格下跌,去年總體跌幅達到15%左右。這種大幅下跌導致原生原料價格下跌空間較大,如原料乙二醇價格跌幅達21%,PTA價格下跌32%。在弱勢需求下,對于原生纖維來說,支撐價格的關鍵——原料成本也失去了力度。
而原生纖維價格下跌帶來的市場擠壓,勢必拉低再生纖維的價格。原因在于,在下游需求同樣不振的情況下,再生纖維由于主要原料——瓶片的對外依存度較大,價格下降比較困難,導致其相對于原生纖維的價格優勢幾乎已經沒有。甚至,其主要原料瓶片的價格一度還出現比切片價格更貴的情況,這使再生纖維行業遭遇“面粉比面包還貴”的局面,行業面臨沉重壓力。
海鹽海利環保纖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方葉青表示,行業利潤目前遭到擠壓,企業目前主要承受著庫存損失。不過,企業并不是一點機會也沒有,方葉青預測,未來瓶磚價格將進一步下降,尤其是從國外進口的瓶磚價格將下降,這將會給再生聚酯纖維提供一定的利潤空間。
華瑞信息再生聚酯分析師陳應元分析,目前再生聚酯行業處于虧損500元/噸的水平,從去年12月原油暴跌以來,再生聚酯中長絲品種價格跌幅最大,從8100元/噸降到6650元/噸。
福建百川資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飛鵬表示,整個行業內停產減產的企業不少。多家企業已經放假,相比往年,提前了10~20天。
從2012年起,再生聚酯纖維行業價格振蕩走低,業內一直等行情反轉,不曾想又遭遇原油價格急速下滑的重創。有企業表示,之前也碰到過原油價格下跌的情況,原生與再生價格接近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只是這次情況突然,而且前景不明朗,使得業內焦慮情緒蔓延。如果這種局面持續時間較長,“原生好用價格又與再生沒差別的話,再生也就沒必要生產了。”
不過,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的有關人士表示,原油價格下跌還要一分為二看:對常規再生產品來說利空,而對差別化、功能性產品來說,因為其個性化、反應快、需求量小、服務好、品質高等特點,產品價格變化不大,原料價格的下跌會使企業掙得額外利潤。
再生聚酯化纖主要分為再生棉型短纖、再生三維短纖和再生長絲。再生三維短纖就是贏利能力較強的品種代表。其價格表現相對堅挺,在去年原料價格下跌后,利潤空間反而增大。
從長期來看,多家被采訪企業也表示,油價下跌是利大于弊。福建百川資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飛鵬表示,對于企業來說,行情下跌只是暫時的,肯定還將會上漲,到那時,油價大跌時積壓的貶值庫存反倒會為企業提供高利潤。而對于整個行業來說,那些沒有做好思想準備的企業將會被此次嚴峻形勢淘汰掉。行業發生洗牌,產業升級加速。
盲目擴能后遺癥凸顯
原料進口依存度偏高
在油價暴跌引發的再生纖維企業價格優勢近乎喪失背后,再生纖維行業自身還面臨著一些深層問題待解,這才是促使整個行業面臨再度洗牌的內生動因。
多家企業表示,再生行業目前面臨的困境,不只是該行業特有的,下游需求不振是原生與再生面臨的最主要的共同問題。雖然原生對于再生產品有壓制作用,但是行業發展多年,兩者的應用空間已經相對穩固,整體而言,對于下游需求預估的失誤,導致行業盲目擴能,是目前行業存在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
國內再生聚酯產能在2005年以后急劇擴張。截至2013年,我國再生化纖產能976萬噸,而實際產量始終停留在530萬噸~540萬噸。2010年,再生聚酯纖維行業贏利能力攀升,但是持續時間不長,在2012年后價格開始一路振蕩下跌。另一方面,由于原生纖維價格自2012年開始也一路走低,導致再生與原生纖維的價差越拉越近。雙重因素疊加,使原生纖維行業贏利空間被一再壓縮。
而且,再生聚酯行業原料依賴國外的情況沒有得到解決。在每年中纖網舉辦的國際再生聚酯大會上,再生聚酯原料進口依存度高的問題被反復提及。目前,國內再生聚酯對進口原料的依存度仍較高,2013年我國進口廢PET瓶料達219萬噸,進口依存度18.39%。在此次行情壓力下,盡管再生纖維企業向原料瓶片企業施壓,但是價格下降空間依然有限。
采訪中多家企業負責人表示,無奈之下企業已經采用切片生產。陳應元介紹,現在很多再生企業都在抄底聚酯切片,廢瓶片已經鮮有人問津,企業生產的已經是原生聚酯纖維了。
從行業發展看,我國再生聚酯行業發展歷程還不長,行業還不夠成熟,這也是行業不斷遭受創傷的原因之一。業內專家認為,行業目前還處于原始技術與資金的積累期。行業內暴露出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我國再生聚酯行業起步較晚,上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逐步從國外購買小生產線,主要生產低檔無紡布、手套用紗線等;上世紀90年代開始大量生產再生瓶片,部分替代原生聚酯棉型短纖;2000年后,行業內出現了再生長絲等多樣化產品,對原生聚酯產品的替代能力日益增強。然而,再生聚酯領域中瓶片的回收率低、清洗對環境的二次污染等頑疾還未解決。
另外,由于我國再生聚酯行業準入門檻較低,企業工藝水平參差不齊,能源消耗過大、污染控制差等問題日益凸顯,因此,整個再生聚酯行業急需完善準入機制和生產環保標準。業內專家認為,工信部正在制定的再生行業準入條件將會規范行業發展,進而有力提升整個再生聚酯行業的競爭實力。
差異化、設備升級是突破口
“傍下游品牌”營銷成大趨勢
在整體行業深度洗牌、壓力重重的背景下,差異化競爭是再生纖維企業共同的選擇。而且,再生纖維還要選擇與原生纖維差異化的領域。方葉青表示,再生聚酯纖維普通品種已經沒有競爭力,而差異化產品目前贏利較強。發展多品種、小批量生產是企業主要的應對策略。同時,針對車用、地毯等多領域的定制化纖維也是企業一直在堅持的方向。
構建完善的產業鏈是企業做強的路徑。再生聚酯行業中的龍頭企業也是沿著這條走的。福建百川正在上織造項目,企業構建起從紡絲、加彈、織造到成品的產業鏈,內部消化將會減小再生聚酯纖維價格變動的影響。業內這樣做的還有山東龍福環能等龍頭企業。
設備升級是另一條路徑。在此前業內的會議上,多家企業表示,行業內的設備目前還存在能耗過大、效率低等問題。國外的一家設備企業表示,我國再生聚酯行業這兩年升級加速,他們等待國內企業大面積升級設備。而且面臨原生行業擴能速度過快、原料價格下滑幅度大等問題,再生行業只有充分利用設備技術提升帶來的后發優勢,才能保證競爭力。去年,浙江海利循環產業園年產20萬噸再生聚酯差別化纖維一期項目順利投料試車。該項目充分遵循新形勢下“兩化融合”和“機器換人”的技改原則,投資引進德國機器人設備,打造國際水準的包裝線,成為國內首套應用于再生聚酯纖維行業的自動包裝碼垛、倉儲生產線。
除了設備升級外,在國內勞動力等成本快速升高的今天,張飛鵬認為,企業抓住宏觀政策,加快走出去步伐,到東南亞建廠或許是個很好的選擇。他認為,那些撐不下去的企業在未來走出去將成為大概率事件。
與此同時,打響再生纖維品牌、強力宣傳環保概念才能使行業“一勞永逸”。各大企業紛紛走下游拉動路線,開始“傍品牌”營銷。福建百川公司在今年成為宜家(IKEA)recycle紡織品的全球供貨商。采用化學法再生的浙江佳人新材料有限公司還沒有正式投產,在品牌營銷上已經與李寧合作了兩年。據企業總經理助理姜龍春透露,目前浙江佳人正在與耐克、阿迪達斯等商談合作。
在再生聚酯纖維的應用開拓方面,多家企業紛紛表示,期待政府能出臺政策支持。業內專家也認為,再生聚酯行業發展時間還不長,盡管龍頭企業顯現,但是在整體紡織原料當中的影響力還甚微,尤其是在環保意識越來越強的當下,擴大其應用領域還需要政府引導與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