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產品“一片紅” 銀行系被迫出招自救
銀行推新規:每月購買“余額寶”等不能超過10萬
春節前,互聯網巨頭掀起了一陣全民理財熱。1月22日,騰訊微信理財通正式上線,超過7%的年化收益率“笑傲”其它同類貨幣基金,首日吸納8億元。來自支付寶的消息顯示,同一周,有近400萬人向余額寶存入資金。相比之下,來自銀行的消息則沒這么樂觀,據國內媒體報道稱,1月,四大行存款大規模流失7000億元。此消彼長,部分銀行已經悄悄出手,拉低了流向互聯網金融產品的資金額度。
為互聯網理財設限
“交易金額超過銀行限定金額。”1月27日,眼看著理財通的7天年化收益率步步走高,直沖7.9%,李先生準備繼續擴大自己的互聯網金融賬戶,可每次支付到最后一步,系統都會如是提示,支付不成功。查看理財通的限額后發現,自己的持卡銀行——浦發銀行悄悄調低了單月支付限額,從1月22日的單月50萬元調至10萬元。
浦發銀行客服人員告訴記者,從1月24日開始,銀行開始執行一項新的規定,每個月通過第三方支付公司快捷支付的金額,不得超過10萬元。李先生此前通過手機已經購買了10萬元的余額寶和理財通產品,因此新的交易被系統拒絕了。
1月22日,理財通上線首日,資金瞬間流入,不到半個小時,理財通支付便出現了擁堵現象,部分用戶甚至反映,登錄都很困難。理財通一名負責人對《IT時報》記者表示,此后便有銀行和他們溝通,希望調整限額,因為大量資金流水給銀行的系統造成了沖擊。
此外,該人士介紹說,和支付寶不同,銀行和理財通之間沒有“中間賬戶”,所有的微信支付,都要從和微信綁定的銀行存儲卡中直接劃賬,用戶收款也會回到該銀行卡,龐大的交易量對于銀行的后臺接口是一個前所未有的考驗。“最近,隨著微信紅包的興起,零零碎碎的小額交易開始增加,有些人的存取額只有5元、10元,對于銀行而言,一方面應對微信理財大資金的交易量,一方面要處理零星的小額交易單,壓力不小。這可能也是導致他們調整限額的原因。”
一次存款的“互聯網式”團購
互聯網金融給傳統銀行的沖擊遠不止IT系統。2013年年中以來,四大銀行“手頭”一直偏緊,時值年關,更有大批存款流失。可對比的是,余額寶上線僅僅半年,總規模便超過2500億元。如今,基于微信支付的理財通再度重燃戰火。
《IT時報》記者查閱了余額寶和理財通的服務提示后發現,相比半年前余額寶上線,銀行明顯在理財通上收緊了口子。以招商銀行為例,手機端余額寶的日限額是5萬元,月限額為20萬元,而理財通單日限額為5000元。同樣謹慎的是工商銀行,手機端余額寶的限額與招行一樣,但理財通的單日限額只有1萬元,單月限額為5萬元。再加上理財通只支持一張安全卡轉入金額,這意味著,即使你有再多錢想轉入理財通,每個月只能轉5萬元。
更值得銀行擔憂的是,活期存款大批外流至互聯網金融產品,抬高了銀行的資金成本,這可能會對其利潤形成一定沖擊。根據余額寶背后的天弘增利寶基金2013年四季報,90%以上的資產投向了銀行的協議存款。也就是說,散戶將低息活期存款取出來,存進余額寶,然后余額寶轉手又把錢存進了銀行,變成高息的協議存款。在這個散戶“團購”協議存款的過程中,銀行存款基本沒有減少,但是銀行的資金成本被抬高了。
理財通負責人坦承,確實有銀行因為本身資金壓力,為了防止存款快速流出,采取了一定的措施。
銀行推新產品自救
簡單設限并不是防止存款流失的最佳方案,不少銀行和基金公司開始“自救”。1月24日,浦發銀行宣布推出微信銀行閃電理財功能,通過浦發微信銀行,客戶只需1秒鐘即可完成資金在活期賬戶和開放式理財產品“天添盈”之間的互轉。此前易方達也在微信上開通了貨幣基金“天天理財A”和“e錢包”,同樣可以閃存閃取。
然而,僅從收益率上看,類似產品很難將用戶拉回來。據1月28日數字,“天添盈”收益僅4.8%左右,“天天理財A”為6.011%,低于余額寶的6.4%和理財通的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