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權
分權的優(yōu)勢是可以快速有效地應對市場變化,部門或個人作為相對獨立的個體,會有更高的工作熱情與更智能的應變能力,在市場中會更加靈活的采取應對行動,提高市場競爭能力。我們從現(xiàn)在全球的業(yè)務外包熱潮中就可以看到分權的優(yōu)勢,因為業(yè)務外包本身就具有分權型組織的結構特點――雙方既有隸屬關系特性,又是相對獨立的個體,有獨立決策與思考權利,又都為共同的目標而努力。商業(yè)外包形式的成功可以讓我們借鑒很多經(jīng)驗用在企業(yè)管理放權方式上。
在歷史上,同為遭到西班牙侵略的北美游牧民族阿帕奇人便沒有遭到和阿茲特克人一樣的命運。從1528年開始,阿帕奇人與強大的西班牙侵略者頑強抵抗了200年之久,一直未被征服。之所以阿帕奇人能夠延續(xù)下來,就是因為他們在政治權力上是分散的,軍事戰(zhàn)略上也是分散的。他們沒有一個中央組織,他們分散在各地,也都有各自的行動與決策自由,他們是由一個共同的信念――“保衛(wèi)家園,抗擊侵略者”與一位精神領袖凝聚起來的。精神領袖沒有行政權利,而是靠影響力來指引大家行動。在軍事上因為沒有中央政權與隸屬層級的限制,行動非常靈活,對侵略者的一次襲擊可能在A地策劃,在B地組織,在C地實施,使敵人無法掌握阿帕奇人的準確動向。而單純攻擊其一點,即使取得勝利也不會影響阿帕奇人的組織整體,因此,西班牙人一直沒能征服這個既團結又分散的族群。
分權雖然在應對市場變化等外部方面具有優(yōu)勢,但對于內部來說即存在一定的弊端,如行動缺乏協(xié)調、整體性差、向心力較低、對集體利益不夠重視、各自為政,嚴重者甚至會叛變組織等。周朝在滅商之后分封了八百鎮(zhèn)諸侯,各自都有極高的自主權,可由于過度分權,又缺乏掌控,各諸侯都為了自己的小利益,互相征戰(zhàn)、吞并,導致嚴重的內耗,而且不考慮整體的利益,當有侵略者進犯時,都怕?lián)p失自己的實力而作壁上觀,最終導致周朝的覆滅。雖然歷史中有“烽火戲諸侯,褒姒一笑失江山”的典故,但根本原因還是分權與掌控不利的結果,試想,如果是一個中央高度集權的形式,即使戲弄臣子十次,臣子又焉敢違命?
風箏式管理
表面上看,分權更有利于企業(yè)發(fā)展與進步,但在實際操作當中也存在諸多問題,比如分權倡導者提倡建立具有影響力的“精神領袖”,靠思想來領導團隊,就像阿帕奇人一樣。但這樣依然承擔著巨大的集權風險,因為這樣等于是“精神集權”,當這個具有影響力的領導人離開,如果沒有一個足夠有影響力的人后補,缺乏層級制度掌控的組織將會更加混亂,甚至解體。
歷朝歷代中央集權者對遠離政權中心的邊疆藩王們都有著又愛又恨的無奈――邊疆距離首都太遠,為了及時應變,對抗外敵,必須對邊關守將放權,但放出去又很難掌控。而采取集權,則行動緩慢,無法有效對抗外部壓力。千百年來,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歷朝歷代的君王,也因此有了安祿山、吳三桂等封疆大吏的叛亂,也有了岳飛、袁崇煥這樣的忠良遭致冤死。
集權,抑或分權,對于我們今天的企業(yè),尤其是發(fā)展到達一定規(guī)模的企業(yè)來說,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想解決這個讓大象跳舞的難題,首先要明確一點,放權不是形式上按照地域或按職能等進行劃分,或者以是否設立了更多的子部門或管理層級來區(qū)分,關鍵在于決策權是否充分下放,互動是否良性順暢。而后要建立合理的組織結構、制度、文化與監(jiān)督機制,此時的分權其實更多的是分責與分工。像放風箏一樣的放權,使其能充分應對市場競爭,隨風起舞,但同時也必須要設置可以控制或把風箏拉回來的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