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家總部位于荷蘭的國際非政府組織對包括Adidas、The North Face和Jack Wolf skin等14個戶外服裝品牌的兒童和女士服裝進行了測試,在隨機抽取的14件雨衣及雨褲中均發現了有害化學物質全氟化合物。
報告稱,全氟化合物中有害的全氟辛酸(PFOA)以及其他物質主要被用來防水和抗污。而戶外服裝從紗線到面料甚至成衣都使用化學物質,目的是增強其特殊防護功能,并讓衣物容易清洗。研究指出,這些有害化學物質對人體有影響,可能導致生育率下降以及其他免疫系統疾病。
一直以來標榜健康、自然理念的戶外運動品牌被曝材料含毒近些年來屢見不鮮。就在去年8月,綠色和平組織的全球品牌服裝有毒有害物質殘留調查發現,Adidas、李寧等品牌的服裝和鞋在生產過程中使用了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該物質在水中會分解成有毒的壬基酚(NP)。
品牌稱將尋找替代材料
對于接二連三的“涉毒”新聞曝出,Adidas承認報告中指含毒成分的存在。但品牌也稱,從該產品中測出的所有化學殘留物完全在法律和法規的指導范圍內,在產品中發現的化學殘留量均不會對消費者的健康或安全構成威脅。
無獨有偶,Jack Wolf skin也不否認產品中含有該物質,但其也表示由于含量很小,所以并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并且,Adidas和Jack Wolf skin都承諾計劃尋找取代該“涉毒”物質的替代品。
Adidas的說法是,到2020年在其供應鏈的所有產品及所有制造過程中實現有害化學物質的零排放。Jack Wolf skin則表示,品牌謀求在2015年尋找到該有害化學品的替代品。
不過,業內人士卻認為,品牌服裝材料“涉毒”的根源是在品牌固有商業模式和產業鏈利潤分配不均上,尋求替代品并非對癥之藥。
專家建議重視代加工廠監管
正見品牌研究中心總監林一凡認為,以Adidas為代表的品牌在與代加工廠合作的模式中,對于產品生產監管不夠專業才是“涉毒”不絕的主因。
Adidas商業模式的核心是品牌價值,其次才是產品,它會將50%的精力放在營銷上,40%用在品牌建設上,剩下的10%才是關注產品本身。這也就決定了品牌對產品品質的管控專業力度不夠。
同時,品牌一般會與規模較小的代加工廠合作,最初會以較豐厚的條件增加代加工廠對其的依賴度,隨后,品牌抬高與之合作的條款使工廠的生存壓力加大。在成本增加的情況下,代加工廠就可能會變相地在品質上有所縮水。而品牌的監管力度不夠,則使代加工廠的陽奉陰違有了可乘之機。
林一凡指出,品牌與代加工廠之間的這種“游戲規則”很難被改變,但是品牌可以通過挖掘品質管控方面的專業人才來加強產品生產專業管理。
對于品牌銷售而言,則可能會帶來不利影響。同類品牌競爭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現在的消費者無論是從對品牌的忠誠度還是消費心態上看,都日趨理智和嚴苛。在品質監管仍不足的前提下,品牌就要通過公關應對和營銷手段來贏取顧客的信任。
近日,Adidas(阿迪達斯)、Jack Wolf skin(狼爪)等14個戶外運動服裝品牌,被曝采用的材料存在對健康和環境有害的化學物質全氟化合物(PFC),服裝品牌對于產品生產專業管控問題再次被推到風口浪尖。(北京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