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5次提及“一帶一路”。
對于過去一年“一帶一路”建設工作,《政府工作報告》肯定道,對外開放全方位擴大,共建“一帶一路”取得重要進展。共建“一帶一路”引領效應持續釋放,同沿線國家的合作機制不斷健全,經貿合作和人文交流加快推進。
中國貿促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院長張曉濤教授在接受《中國貿易報》記者采訪時說,5年來,“一帶一路”四梁八柱已經建立,推動“一帶一路”高質量建設需要在金融保障、市場開拓、項目建設等工作和具體環節上下足功夫。“一帶一路”建設與合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國內金融機構帶來了新市場與新業務,同時也對我國金融服務支持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來自海關總署的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計進出口8.37萬億元,增長13.3%,高出全國整體增速3.6個百分點。其中,對俄羅斯、沙特阿拉伯和希臘進出口分別增長24%、23.2%和33%。這表明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合作潛力正在持續釋放,成為拉動我國外貿發展的新動力。
對于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堅持共商共建共享,遵循市場原則和國際通行規則,發揮企業主體作用,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強國際產能合作,拓展第三方市場合作。辦好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張曉濤認為,為了有效發揮金融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重要支撐作用,需要根植中國國情,借鑒國際經驗,以市場化為原則整合政策性、商業性和開發性金融資源,發揮金融對“一帶一路”建設的支撐作用。
“企業是‘一帶一路’建設的主體,國有企業注重品牌建設,要通過高質量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民生工程,樹立中國企業形象,提升中國軟實力和影響力。”張曉濤說,民營企業由于其業務靈活,發展迅猛,投資具多樣性,且受外國當地政府管制相對較小,可以更好地借助“一帶一路”建設進行海外投資。民企可以與國企相互配合、取長補短,形成業務聯系和產業分工,抱團出海、形成合力。海外產業園區是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新機會,要做好產業與招商規劃,爭取稅收等經營優惠。
“一帶一路”建設為我國企業帶來巨大商機的同時,也讓海外投資面臨一定的風險,如政治風險、社會風險、法律風險等。
張曉濤建議,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既要依法誠信經營,還要注重與當地文化融合。選聘和培養雙管齊下,建立和企業國際化進程相匹配的國際化人才“選用育留”機制。通過推進屬地化經營管理,提高外籍員工的歸屬感和業務水平。合作共贏是基礎,海外項目必須注重與當地的合作,廣泛探討國際經濟合作機會,加強同各國政府、金融機構、企業的交流互動。加強和當地政府及合作伙伴的合作,分擔融資風險,降低稅務成本。
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副會長呂紅兵認為,“一帶一路”建設要法律先行。然而,從國內律師行業的發展現狀來看,目前律師服務還無法滿足“一帶一路”建設的需要。他建議,鼓勵和支持中國律師事務所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其他國家和地區設立分支機構,開展駐在國的法律服務,重視中國律師行業的布局網絡。
《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出,支持港澳抓住共建“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機遇,更好發揮自身優勢,全面深化與內地互利合作。
今年2月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強調,打造“一帶一路”建設重要支撐區。支持粵港澳加強合作,共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深化與相關國家和地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經貿合作及人文交流。支持香港成為解決“一帶一路”建設項目投資和商業爭議的服務中心。支持香港、澳門舉辦與“一帶一路”建設主題相關的各類論壇或博覽會,打造港澳共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平臺。
“大灣區一方面應該是中企向外走的橋頭堡,另一方面也是外企進入中國的落腳點,有眾多的區域總部。”全國人大代表、騰訊董事會主席馬化騰建議,像在“一帶一路”等領域建立的金融投融資的工具那樣,建立一個大灣區的金融機構,比如大灣區開發銀行。
消息來源:中國貿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