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售蠶絲被一半不合格
2015-11-04 13:15:38 來源:中國紡織報
天氣轉涼,秋冬床上用品開始熱銷,售價從數千元至上萬元不等的蠶絲被、羊絨被成為消費者眼中的“香餑餑”。
近日,國家質檢總局對網售蠶絲被進行抽查,共計抽取了包括湖南在內的12個省(市)的154批次蠶絲被產品。經檢驗,74批次產品合格,抽查合格率僅為48.1%。
差價大,質量優劣難辨
都叫“蠶絲被”,甚至成分都宣稱為100%桑蠶絲,可是,無論是電商平臺或者實體賣家貨架上銷售的蠶絲被價格卻相差很大。
“夏天反季促銷時,在富安娜購買了一床蠶絲子母被,折后價3000多元。”長沙的羅女士稱,當時店內還有原價3萬元折后1萬余元的貴貨。在湘江中路的夢潔家紡,記者看到一款標注100%桑蠶絲的600克重被芯折后售價2889元。導購員告訴記者,該款蠶絲被在店內售價居中。
電商平臺上的蠶絲被價差更是大到讓人瞠目。11月3日,記者在某電商平臺上輸入“蠶絲被”進行檢索,價格從每床269元至5萬余元不等。
百倍的價差,讓消費者不知如何選購。羅女士說,“怎么挑選蠶絲被還真不知道,一般就買價格居中的,只能相信品牌了。”
超5成網售品質檢不合格
市面上銷售的蠶絲被質量究竟如何?近日,國家質檢總局針對網絡銷售的蠶絲被開展專項抽查,采取“神秘買家”形式從電商平臺買樣的方式,抽取了包括湖南在內的12個省(市)135家企業生產的154批次蠶絲被產品。
檢驗結果顯示,僅62家企業生產的74批次產品合格,抽查合格率48.1%。在此次抽查中,天貓、京東、1號店、當當網、亞馬遜等5家電商平臺均有不合格產品檢出。
此次抽查中,共發現52批次產品銷售的纖維含量和實際檢測的結果不符,以化學纖維冒充天然纖維,冒充桑蠶絲的情況相對較多;16批次的產品PH值項目不合格;另外有39批次產品的填充物質量偏差率不合格,主要問題為缺斤短兩,10批次產品填充物品質不合格,以短絲綿冒充長絲綿或者含雜質較多,還有9批次產品填充物含油率超標。
燒、撕、泡,3招辨真假
2010年2月1日,蠶絲被國家標準正式實施,明確蠶絲被填充物中蠶絲含量不得低于50%,其中,填充物100%為蠶絲的可稱之為純蠶絲被,否則為混合蠶絲被。
省質監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辨別蠶絲被的好壞首先看產品標識,“如標注100%蠶絲被的這類標簽不符合規定,應標明是100%桑蠶絲或柞蠶絲。”另外,合格的蠶絲被應配備5-25厘米的看樣口,消費者可從中看到被套內蠶絲的質量,優質蠶絲呈現乳白色,表面柔和有光澤,粗細顏色一致。
此外,還可采用火燒、浸泡或者撕扯的方式來進行判斷,“蠶絲在燃燒時會產生蛋白質焦味,離開火焰即熄滅,灰末易碎,如果取出的纖維離開火焰后仍繼續燃燒,而且火焰很大,那么就有可能摻雜了聚酯纖維成分;用84消毒液浸泡蠶絲被的取樣,真蠶絲在浸泡后會全部溶解;蠶絲有較好的垂感,在拉動過程中不容易被扯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