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貿易報
在貝發集團創始人邱智銘1993年背著一個包闖蕩廣交會,并拿下第一筆國際訂單的時候,不知道他是否想過,這一次嘗試竟給企業未來發展注入了國際化發展基因,打開了開辟國際市場的大門。如今在貝發集團展廳的數據平臺上顯示著美國、中國、加拿大、德國、英國、法國、俄羅斯、澳大利亞、墨西哥、荷蘭等國家已經成為公司的前十大市場,各個市場的動態也在不斷更新中。即使在今年國際貿易環境復雜多變、原材料上漲的壓力下,貝發集團在2021年一季度取得了出口增長133%的好成績。
談起抗壓能力這么強,貝發集團董事長邱智銘給出的答案是,近年來,公司提出的“一支筆、一條鏈、一個平臺”的創新發展戰略給企業發展提供了保障。一支筆,即做強做大貝發集團的核心產業——制筆;一條鏈,即與廣大上下游企業合作,并從單一制筆向整個文具產業擴張,形成產業鏈;一個平臺,即搭建數字合作平臺,注重數字賦能與科技賦能,帶動產業整體發展。
在嘗到廣交會帶來國際市場訂單的甜頭后,公司開始由商貿型企業向實業制造型企業轉變,相繼成立一批專業工廠,設立研發技術中心,不斷提高產品品質,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2002年時,貝發集團就榮膺“中國制筆王”的稱號。在這個過程中,邱智銘深刻體會到,體量大并不能說明企業實力強,還必須有自己的核心技術。貝發集團先后承擔國家火炬計劃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重點研發項目等,并于2014年與太原鋼鐵合作,成功解決圓珠筆頭制造問題,實現該技術的國產化。
“創新是企業國際競爭力的保證。我們生產的產品在引領潮流的同時,也面臨著極大的考驗,因為有些企業開始不斷地仿造我們的產品。對此,我們一方面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曾成功反訴‘337’知識產權案;另一方面繼續加大設計、研發力度,加快產品更新迭代。”邱智銘介紹說,目前,貝發集團平均每三天研發一個新產品,每三天申請一項專利,累計申請專利3000多項。
在人們用筆減少的情況下,貝發集團向文化創意等方面延伸,為筆賦予新的內涵,不僅提高了產品知名度,也給整個文具產業帶來新氣象。現在,錄音筆、人工智能筆、食品級墨水馬克筆、高端文創禮品筆等已經成為貝發集團的熱銷產品。
“與此同時,產品被模仿、抄襲說明行業規則急需明確,同時也反映出一個問題:廣大中小企業資金、技術有限,產品更新迭代成本高。若我們幫助他們進行研發、制造等工作,不僅自己的煩惱少,產業也會發展。”邱智銘說,利他就是利己的最好方式,因而,貝發集團提出了“以大帶小、以強扶弱”的理念。
對于加強行業合作,貝發集團早在2003年就開始牽頭創辦了寧波文具行業協會、亞太文具行業協會聯盟等組織,開始團結文具行業企業,擬定行業標準、制定規則。更重要的是,利用多年從事外貿所積累的渠道和獲得的國際先進技術,向產業鏈伙伴企業提供了從研發設計到開模制造、產品檢測等一條龍服務。這大幅減少了中小企業產品更新的時間和成本,提升了行業整體的競爭力。
隨著數字化浪潮的到來,“互聯網+”成為眾多企業轉型的選擇。貝發集團也趁勢推出了面向企業用戶的“庫商城”和面向個人消費者的“文器庫”兩大互聯網云消費平臺。這兩個平臺通過構建人、貨、場的互動,實現了打通線上線下、連通國內國際的功能。
“對于企業而言,這個平臺不僅可以讓不同產品門類、環節實現交融,也能更大限度利用自身資源帶動整個行業的發展。對于個人而言,龐大的數據可以滿足廣大消費用戶不同的需求,實現個性化、定制化生產。”邱智銘說。
如今,在數字化的賦能下,貝發集團不僅使自身產品屢屢成為爆款,也讓同行業企業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為整個產業提升國際競爭力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