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外向型經濟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廣東的跨境電商產業蓬勃發展。
3月18日,海關總署廣東分署發布數據稱,廣東前2月跨境電商實現59.7億元規模,相比去年同期增長46.2%,這也是廣東跨境電商連續數月實現高位增長。
在目前全國35個獲批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的城市中,擁有最多城市的省份即是廣東,一省獨擁廣州、深圳、珠海、東莞四城。
近日,珠海也正式發布了《中國(珠海)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發展規劃》,提出要先行先試,推動港珠澳大橋“珠港陸空聯運”通關模式。
3月19日,對外經貿大學教授、國際商務研究中心主任王健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作為外貿大省的廣東,不僅消費能力強,還擁有發達的制造產業,因此在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的探索中自然承擔巨大的責任。而珠海、東莞兩市毗鄰港澳,在探索深化與港澳的協同發展上,也獨具特色。
蓬勃生機
珠江口東岸的深圳大鵬海關,每月經這里申報進出口的集裝箱達28.9萬標箱,保持著近10%的速度遞增。而珠江口西岸的珠海廣豐跨境電商產業園,在去年“雙十一”創造了峰值近4萬票的訂單量。
“一出”、“一進”的數據生動描繪了廣東跨境電商產業的蓬勃生機。據海關總署廣東分署提供的數據顯示,廣東2018年跨境電商進出口759.8億元人民幣,實現了同比72%的增長。
3月19日,廣東省網商協會會長黃子榮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廣東跨境電商之所以發展迅速,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廣東傳統外貿與強大的制造業基礎。
跨境電商在很大程度上是傳統外貿轉型的結果,而廣東憑借強大的制造業基礎和物美價廉的產品獲得了大量外貿訂單。
王健分析,廣東的跨境電商也因為城市產業結構不同而各具特點。在國內60個開展跨境電商進出口業務的城市中,廣州跨境電商業務量連續四年位居全國首位,進口占了很大比重;而深圳、東莞近年來在跨境電商方面增長迅猛,則主要依靠出口。
以廣州南沙為例,2018年其跨境電商實現網購保稅進口98.7億元人民幣,增長37.6%,全年跨境電商訂單量同比增長49.7%,平均每日從南沙進口超10萬單。
深圳跨境電商則主要依賴出口。據咨詢機構易觀發布的《2018中國跨境出口電商發展白皮書》顯示,廣東省在2018年中國跨境出口電商交易總規模中占據份額高達56.99%。而深圳跨境電商出口額又占了廣東省的近60%。
在黃子榮看來,廣東的跨境電商行業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制造業一直都是廣東長久以來的優勢所在,除了珠三角核心城市,廣東省眾多產業帶都可以通過跨境電商開拓更大市場,并帶動自身的轉型升級。”
創新監管
目前,除中國郵政可以直飛國外運貨外,其他物流公司很難直接飛往目的地。不論是浙江還是北京,都要事先發貨到深圳,再過關經由香港國際機場將貨物運送至國外目的地。
王健分析稱,這恰恰反映出廣東跨境電商產業發展迅猛,充分享受了香港帶來的國際化地緣優勢。珠海也同理,珠海外貿體量小,但得益于澳門與葡語系國家及拉美地區國家合作從而擴大了進口,在探索跨境電商方面具備了獨特優勢。
在珠海日前正式發布的《中國(珠海)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發展規劃》(下稱《規劃》)中,珠海提出到2021年,實現跨境電子商務年交易額50億元,培育3家省級跨境電子商務園區;先行先試,推動港珠澳大橋“珠港陸空聯運”通關模式等計劃。
《規劃》提出,學習借鑒“粵港跨境貨棧”模式,將香港、澳門機場功能前移到珠海保稅區,探索“一地兩檢”通關監管模式創新。
實際上,深圳在此前就已經開始了創新通關模式的探索。
例如,深圳通過“深港陸空聯運”海關制度創新,打通了跨境電商出口的空運通道,令香港航空理貨服務得以前置延伸至前海灣保稅港區,內地經香港直飛全球的出口貨物可以在前海實現“訂艙、安檢、登機”,為“全國攬貨—前海集聚—香港直飛”的貿易生態圈奠定基礎。深圳海關人員表示,采用該模式,企業物流時間可縮短四分之一,物流成本可節約三分之一。
但在王健看來,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探索的重點應該是創新貿易監管方式。“跨境電商作為新外貿,帶來了碎片化貿易的數字貿易新形勢,幾乎達到了人人參與貿易的程度,這就涉及到了如何監管的問題。創新貿易監管方式就是要適應跨界電商,既要管得住,又不能破壞其便利性。”
黃子榮坦言,當前很多跨境電商平臺只能通過媒體渠道了解海外市場特點,缺少真正深入的交流。“最急迫的還是在于,國內跨境電商加快接軌國際規則。”他建議,賣家一方面要練好內功,增強企業的創新能力,同時又要積極學習海外市場的游戲規則。
消息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