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11月22日更新的“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顯示,10月末央行口徑外匯占款余額為213168.39億元,較9月環比大幅減少915.76億元。
這是外匯占款連續第三個月環比減少,且9月和10月央行口徑外匯占款的降幅擴大明顯,分別環比減少了1193.95億元和915.76億元。
上一次連續出現千億元的央行口徑外匯占款降幅,要追溯到2016年末、2017年初,當時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正遭遇貶值。
官方外匯儲備和央行外匯占款的變化,往往被作為觀察央行是否干預匯市的參考。
外匯占款是指央行因收購美元等外匯資產而相應投放的本國貨幣。由于人民幣還不是自由兌換貨幣,外貿企業和居民等獲得外匯后,需兌換成人民幣才能流通使用。過去受強制結匯制度和熱錢流入影響,中國外匯占款不斷增加。隨著美元走強和外匯管理局實施意愿結匯后,外匯占款開始逐漸下降。外匯占款此前經常被視作向市場提供流動性的主要渠道。如果增加,則意味著注入流動性,減少則相反。
分析認為,10月外匯、外儲雙雙明顯下降,可能意味著央行再次進入外匯市場,以此穩定匯率。
回首整個10月人民幣兌美元走勢,延續了此前的貶值走勢,其中,10月7日央行宣布定向降準加重了市場上的人民幣貶值預期。更多反映央行預期的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從9月28日的6.8792,貶值到了10月31日的6.9646,而更多反映市場預期的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則從9月28日的6.8814貶值到了6.9734。
招商證券宏觀分析師林澍認為,10月外匯占款的這一降幅符合預期,與當月外匯儲備變動的實際交易部分約160億美元相匹配,其用途可能主要用于維護匯率穩定。
德國商業銀行駐新加坡高級經濟學家周浩認為,整體感覺央行還是做出了有克制的干預,只是在匯率關鍵點位做一點防守。
消息來源: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