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東方金誠信用綠色金融部分析師武慧斌在“創新債務融資工具專場”論壇上表示,今年上半年,我國綠色債券市場發行數量同比增長,發行規模有所回落;綠色金融債發行放緩,非金融企業綠色債券繼續擴容。2020年上半年發行利率較去年下半年大幅下降;發行主體信用資質仍以高信用等級為主、債券期限以中短期為主;從券種分布格局來看,綠色公司債、綠色企業債和綠色中票發行規模占比不斷提高,綠色債券市場券種分布逐漸趨于均衡;單只綠色債券發行規模延續下降趨勢;從發行主體和地域分布來看,地方國企依然是發行主力,地方政府占比有一定提升,發行主體所屬區域集群效應顯現。
業內人士通俗的向記者介紹,綠色債券其實就是在普通債券的基礎上引入了綠色概念,并根據募投項目是否為綠色環保項目就可以判定是否為綠色債券。
2016年12月,波蘭政府在全球首次發行了7.5億歐元的綠色主權債券,法國政府于2017年1月發行了70億歐元的綠色主權債券,遠高于最低3億歐元的理論值。以國家信用為背書,波蘭和法國在綠色主權債券框架中公開承諾發行債券的環境治理目標,并確保募集資金投向符合國際綠色債券標準《綠色債券原則》(Green Bond Principles)的綠色領域中。
中國證監會于2017年公布了《中國證監會關于支持綠色債券發展的指導意見》,其中對綠色公司債券作出界定,是指符合《證券法》《公司法》《公司債券發行與交易管理辦法》及其他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遵循證券交易所相關業務規則的要求,募集資金用于支持綠色產業項目的公司債券。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院長王遙教授在接受《中國貿易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中國綠色債券市場的發行主體比較單一,大多數是信用評級較高的大型企業,募集資金大部分投向了具有額外性的環境友好類項目,在信息披露方面的工作仍待改進。中國綠色債券市場正處于明顯的上升期,上升趨勢預計在未來幾年還會繼續。監管機構和投資者可以通過明確的規則和激勵措施、豐富發行人和投資者來源、加強監測、報告和評估認證系統等措施,加速市場發展,拓寬發行人和投資者來源,提高市場的有效性。
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也是“十四五”規劃的謀劃之年。自上世紀80年代起,我國經歷了種種環境問題所帶來的嚴峻挑戰,各級環保部門運用生態環境法規標準和行政干預等為主的指令性管控手段,穩步提升了全國生態環境質量。今年5月底,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展改革委和證監會聯合發布了《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20年版)》征求意見稿。積極研究和探索大氣污染防治相關的多種市場經濟刺激政策與手段在謀劃“十四五”規劃的當下尤為關鍵。
“中國與全球綠色債券標準的協調還有一段路要走。”王瑤表示,由于各國應對環境惡化的策略不同,讓不同的國家都有一套完全統一的標準是非常困難的。以高速客運鐵路為例,該項目在中國不屬于“綠色”,但在其它地方往往有資格獲得可持續融資。因此,她認為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提高透明度,以及提升中國投資者和企業對于可持續發展項目的意識。
消息來源:中國貿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