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際疫情持續蔓延,部分國家生產停滯繼而引發全球產業鏈斷裂的風險上升。面對嚴峻態勢,有關中央企業以海外項目為抓手,在做好防疫抗疫的基礎上,在能源供應、技術攻關、保障物流等方面下功夫,助力穩定全球產業鏈。
保供應穩生產,全球能源不“斷鏈”
當前,多個國家和地區采取入境管制措施,工人無法按時返工、物資供應中斷,給國際能源供應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中央企業海外公司積極協調國內外物資供應、適時調配海外人員、啟動本土化招聘,確保一線防疫的同時,保證全球能源不“斷鏈”。
在沙特,中國華電運維的世界最大聯合循環電站項目的阿美吉贊電站,經過攻堅克難,已安全運行299天;在孟加拉,中國華電運維的該國最大燃氣聯合循環機組的古拉紹項目,全力投入保電工作,確保首都達卡電力供應。在南非,國家能源集團龍源南非公司輸送超18億千瓦時的清潔電能,年度機組可利用率達99.3%以上,發電量突破1.74億千瓦時,特別是在南非拉閘限電期間持續提供穩定電力。在加拿大,國家能源集團德芙林風電場自2014年12月1日投運以來,已實現連續安全生產1950天,累計發電超過14億千瓦時,平均每年可為安大略省電網貢獻約2.8億千瓦時的清潔能源電力,滿足當地約3萬個家庭的用電需求。
油氣運輸是全球能源產業鏈上的重要一環,斯里蘭卡地處“一帶一路”沿線。距離印度洋上的國際東西主航線僅10海里,全球50%以上的集裝箱貨運、1/3的散貨海運及2/3的石油運輸都取道該航線,漢班托塔港以其特殊位置,成為航線上的關鍵節點。
中國石化燃料油公司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經營,將漢班托塔港油庫改造項目列為“百日創效”重點項目。受疫情影響,公司轉換工作模式和招商局集團開展深度合作,發揮雙方在油品經營和港口運營上的優勢。由國內、斯里蘭卡、新加坡三地團隊密切聯動,采取“云辦公”的方式,克服異地、時差帶來的不便。4月7日,漢班托塔港油庫順利完成首船進油,實現按期投營,為參與該區域發展建設的中國企業提供燃油供應,為往來商船、遠洋漁船提供燃油補給。
創新升級保項目,“中國制造”不斷檔
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門類最全、配套最完備的制造業體系,全球疫情肆虐,中央企業加大技術創新力度,保證海外項目順利推進,實現“中國制造”不斷檔。
中國中材國際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在印度尼西亞投產的水泥生產線項目,在歐洲專家因為疫情臨時從現場撤退的情況下,從印度尼西亞、坦桑尼亞、埃塞俄比亞和緬甸派專業人員到現場進行調試,同時在國內組織遠程指揮調試,提前實現印尼BAYAH二期萬噸線項目點火目標,可以為印尼基礎設施建設每年提供360萬噸優質水泥,穩定了生產供應鏈。
今年2月以來,國家電網中國電力技術裝備有限公司承建的巴基斯坦默蒂亞里-拉合爾±66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先后組織了10余個批次的換流變電物資采購發運,為境內外導線、鐵塔、金具等行業近40家上下游廠商的復工復產增強了信心。在沙特,穩步推進智能電表項目,組織華立、林洋、三星等電表廠商加大生產線投入,疫情期間完成累計90萬只電表生產、14萬只電表發運至沙特現場,聯動境內外測試臺、表箱、通信服務、電表安裝等供應商,穩定行業發展。
目前,全球現有1000多座集裝箱碼頭,超過半數的海外集裝箱港口在碼頭水平運輸環節使用了跨運車。在海外疫情蔓延期間,振華重工完成了瑞典、多米尼加、法國、美國等項目的35臺設備交機工作,以及2個航次的卸船工作。今年3月,振華重工研制的2臺智能跨運車在瑞典和黃CTN碼頭舉行交機儀式,這是中國智能跨運機項目的首次商業落地。
保運輸戰疫情,助力全球物流不斷線
自3月中旬歐洲各國宣布封鎖邊境以來,歐洲有近10%的貨運無法交付,公路上堵車現象嚴重,一些過境關卡的車排起長龍,擁堵的車流長達40多公里。除公路運輸外,亞歐貨運班輪減少,回程運輸能力下降,航班停飛,給急需物資運輸帶來巨大挑戰。
3月16日,中船集團為法國達飛航運集團建造的全球首艘23000箱液化天然氣動力集裝箱船正式開啟試航。該船采用更為環保的液化天然氣動力設計,總長400米,型寬61.3米,甲板面積約等于四個標準足球場,載重量近22萬噸,是目前世界最大級別的集裝箱船之一。
當前非洲疫情持續蔓延,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南部非洲跨境物流項目加大協調力度,做好海陸運輸時點銜接,加強疫情研判,合理安排運力,全力保障在剛果(金)中資企業礦建物資發運需求和礦產品出口發運需求。截至一季度末,項目已累計投入車輛200臺,累計運輸貨物13,239計費噸,發運316車次。全力保障“走出去”中資企業物流需求,在保證穩健運營的同時,全力支持跨境民生物資運輸需求,與南部非洲人民攜手抗疫。
疫情對全球產業鏈的影響牽一發而動全身。經濟全球化時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國際產業協作基本格局早已形成。有關專家指出,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疫情和世界經濟形勢,中央企業在積極復工復產,保證全球項目穩步運營的同時,提升“中國制造”技術創新能力,抓住變革和轉型的關鍵機遇期,推動全球產業鏈向數字化、智能化和服務化的轉型。
消息來源: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