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但境外疫情擴散蔓延給我國外貿企業帶來了諸多不利影響。許多外貿企業面臨“在手訂單”被國外客戶暫停甚至取消,“后續訂單”嚴重不足等問題,各行業外貿企業的形勢都非常嚴峻。這場戰“疫”的下半場,外貿企業應該怎么打?對此,河北省貿促會分別從控制“在手訂單”履約風險、夯實外貿業務發展基礎、開拓海外市場獲取新訂單方面提出建議,供廣大外貿企業參考。
在控制“在手訂單”履行風險方面,企業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減輕資金鏈壓力。外貿企業可以研究相關政策,維持和降低現存融資成本,不宜盲目擴大融資規模;同時,外貿企業要盡力降低產品和原料庫存,避免造成資金壓力過大。此外,還要注意疫情給信用證支付方式帶來的拒付風險。二是化解供應鏈風險。由于國內供貨合同與外銷合同屬于不同法律關系,在面臨國外客戶因不可抗力向外貿企業要求暫停甚至取消合同時,外貿企業不僅要做好商務上的銜接安排,還需聘請法律專業人員為其做好法律上的銜接。對于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繼續履行合同將顯失公平,外貿企業可根據“情勢變更”規則,有理有據地與外方協商變更合同,如無法達成一致,則可以向法院、仲裁機構申請對合同予以變更或解除。三是理性應對客戶的“不可抗力”主張。當國外客戶提出暫停發貨、取消訂單、返還款項要求時,外貿企業可委托法律專業人員根據適用法律、合同約定,分析判斷客戶無法履行的合同是否為“不可抗力”,分情況做好應對。四是把控物流風險。疫情全球擴散蔓延,國際貨物運輸受到了極大影響,建議外貿企業首先要通過各種途徑關注國際貨物運輸相關動態信息,并據此與客戶協商相應調整生產交貨周期;其次,根據不同的價格術語,合理劃分買賣雙方的費用和風險責任。此外,對于無故棄貨的客戶,要敢于據理力爭,及時采取商會敦促履約、調解等法律行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在夯實外貿業務發展基礎方面,企業也要做好四項工作。一是平衡好“穩定隊伍”與“控制成本”的關系。首先外貿企業領導和員工們要樹立同舟共濟的意識,嘗試通過多種方法創造價值和收益;其次,嚴格按照有關法律及人社部相關規定,通過協商方式妥善處理相關問題,避免雪上加霜、產生勞動爭議;最后,關注政府部門出臺的穩定就業方面的幫扶政策,最大限度降低成本。二是做好企業合規建設工作。外貿企業只有加強合規建設,才能在開拓國際市場過程中行穩致遠。疫情當前,相關國家的出口管制和經濟制裁措施不但沒有減少,甚至有加碼趨勢,國外許多大型采購商的通用條款中,大多也含有合規承諾要求,如有違反,輕則失去供應商資格,重則可能帶來違約賠償風險。戰“疫”下半場,國外防疫物資采購需求激增,因此,轉產醫療防疫物資的外貿企業,要及時辦理所需的相關認證。三是提高知識產權意識。疫情期間,一些企業通過知識產權質押方式獲得銀行融資,充分體現了知識產權的無形資產屬性。各個國家、相關國際組織也越來越重視知識產權的保護,因此企業要提前做好知識產權國際布局,保護好自身的知識產權。同時也要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避免因侵權而帶來的民事、行政乃至刑事責任。四是勇于嘗試新的營銷方式。疫情之下,線上營銷加速發展,外貿企業要勇于采用各種新型的營銷模式,如實景體驗、數字展覽以及通過大數據收集客戶信息等。在嘗試新的營銷方式時,企業要注意保護自身的商業秘密,也要避免違反侵犯他人的隱私權。
在積極開拓海外市場獲取新訂單方面。企業可借助信保支持政策,開拓新訂單。受疫情影響,國外客戶的資金鏈同樣承受了較大壓力,在開展新業務時,可能會提出延長付款賬期、降低預付款比例等要求,這給外貿企業帶來了更大的商業風險。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出臺了一些幫扶政策,可以幫助企業提振接單信心,積極獲取新訂單。另外,企業可借助貿促會信用推薦認證,拓展海外市場。貿促會在長期為外貿企業提供出證認證等貿易便利化服務基礎上,開展了不同層次的信用推薦認證服務。例如,可以通過為符合條件的外貿企業出具《中國出口商品品牌證明書》、加貼貿促會推薦認證標識等方式,為企業拓展海外市場提供信用背書支持。
(作者系中國貿促會河北調解中心秘書長)
消息來源: 中國貿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