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習近平主席就一直強調,“中國不打地緣博弈小算盤,不搞封閉排他小圈子”。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中國已經同137個國家和30個國際組織簽署199份“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但在一些項目建設推進過程中,依舊存在“中企參與多、外企參與少”的現象。這就使引導國際工商界力量進一步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顯得尤其重要。
我們看到,無論是近日閉幕的全國貿促系統工作會議,還是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召開的跨國公司共建“一帶一路”座談會,都將此話題作為重要議題。在筆者看來,積極引導國際工商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需要政府政策和中國企業具體行動兩個層面互相配合,綜合施策。
就政府政策層面而言,建議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一是可充分利用好中國貿促會、中國國際商會等機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推動國際商會等國際工商界組織設立“一帶一路”工作相關機制或者協調機構,從而進一步推動國際工商界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二是充分與外資企業溝通,為中外企業搭建交流平臺。例如,可以了解跨國公司,尤其是世界500強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的供求與需求有哪些,并傾聽他們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項目的難點、痛點和盲點。在此基礎上編制《跨國公司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項目指南》,供跨國公司參考,同時也形成“一帶一路”跨國公司圖譜,為中企及時找到合作伙伴提供方便。
在中國企業具體行動層面上,企業海外經營思維急需轉變。這已經在學界和業界逐漸達成共識。例如,察哈爾學會創會秘書長柯銀斌建議中企應致力于打造全球商業共同體。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馬燕冰認為中企海外工程應盡量避免“中方設計、中方施工、中方速度”的一攬子工程。外企高管則表示中企在進行“一帶一路”項目時應打破只用自己人的舊模式。上海交通大學高金學院執行理事、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長屠光紹則呼吁中企海外投資應完成從以自我為主向建立合作伙伴關系為主的轉變。
說一千道一萬,目的只有一個:把中外工商界擰成一股繩,形成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命運共同體,為“一帶一路”建設取得更多成果夯實基礎。《中國貿易報》去年的年終策劃“2019中國對外經貿說文解字”特別選擇了漢字“一”來表達這個觀點: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中國企業需要在“一”字上下功夫,深化“一”字的內涵,即向中國企業、項目國企業、第三國企業在同一個項目上融合發展,不斷完善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
除此之外,深入挖掘中外企業合作的經典案例也十分重要。這樣做不僅能總結經驗,也可以汲取教訓,還能通過媒體機構與各方形成正向反饋,從而驅動“一帶一路”國際合作走深走實。用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義桅的話說就是:“講好‘一帶一路’故事,就是要講好我的故事,講好你的故事,講好我們的故事。”
消息來源:中國貿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