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是推動現代經濟轉型升級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今后一段時期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發力點。這其中,發掘中國服務貿易在擴大開放中的紅利越來越迫切。據商務部最新公布的數據,2019年1—11月,中國服務進出口總額48711億元,同比增長2.1%。其中,出口17405億元,增長8.2%,增速高于進口增速9.2個百分點;服務貿易逆差減少1623億元,下降10.5%。
商務部服貿司司長冼國義近日在全國商務工作會議期間表示,盡管服務貿易仍然存在一定逆差,但中國進一步擴大服務貿易和服務業開放的信心和決心不變。中國今后將進口更多優質服務。
據透露,今年中國將研究制定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逐步完善跨境交付、境外消費、自然人移動等模式下服務貿易市場準入制度,有序推進服務貿易領域對外開放。
記者了解到,自貿區建設為服務貿易開放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上海曾在2018年發布了自貿試驗區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標志著上海自貿試驗區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的建立。在這一清單中,“特別管理措施列表”本著與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相銜接的原則,共梳理出159項特別管理措施,涉及13個門類,31個行業大類。
從實行效果來看,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減少服務貿易在開放中遇到的壁壘和阻礙,有效加強服務要素的跨境流動,助力服務貿易新模式、新業態的發展。該模式對于服務業占主導地區尤為利好。例如,當下海南也正在加緊推動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旨在開發、完善離島免稅等具有海南特色的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業務功能板塊。
事實上,雖然中國已發展成為全球服務貿易大國,服務出口占國際市場的份額不斷提高,但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力的服務行業和服務業企業仍相對偏少。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對此表示,中國服務貿易長期以來存在巨額逆差,服務貿易出口以勞動密集型等低附加值產品出口為主,進口則大部分是資本密集型、資源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的產品,這是中國服務貿易長期以來的短板。這種短板只有通過中國新一輪對外開放措施中得以解決。
商務部研究院區域經濟合作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貿促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張建平在接受《中國貿易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中國的服務貿易在國際競爭中處于劣勢,但不宜 “閉關”來應對國際競爭壓力,只有適應時代變化,以更大規模和更大程度的開放來推動服務業的發展,才能從根本上實現服務貿易的競爭力和國際貿易的高質量發展。
“對于中國服務貿易而言,一方面我們可以借鑒發達國家在服務業開放過程中的經驗,另一方面也要根據自身特點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路徑。”張建平說。
從一組歷史數據不難看出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的巨大變化。從規模角度,中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在1982年只有47億美元,2018年這一數字則達到了7400億美元,并且連續5年穩居世界第二。從結構角度,服務貿易正呈現出逐步優化的趨勢。其中,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占比上升,傳統服務貿易比重下降。例如,2018年,知識密集型服務進出口總額比上年增長20.7%,遠高于服務貿易整體增速,占服務貿易總額的比重比上年提高2.5個百分點。
對于這些變化,業內人士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提出,中國服務貿易規模已實現了歷史性增長,結構也正在持續改善。隨著新興技術的廣泛應用,制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服務的可貿易性也在大幅增強。當下,服務貿易在開放中正在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下一步,促進服務貿易市場多元,實現服務業與制造業等領域的融合將成為重要的發展方向。而制定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就是為了更好適應服務貿易發展所需。
據悉,目前商務部也正在會同各部門和各試點地區,有序推進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在金融、法律、建筑、電信等領域推動落實6項開放便利舉措,并已相繼出臺了34項政策保障措施。
消息來源:中國貿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