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先后三次因違反歐盟反壟斷法受到歐盟委員會合計80多億歐元的處罰;Facebook收購WhatsAPP時,因經營者集中申報提交的文件真實性問題受到歐盟委員會約1.1億歐元的處罰;Uber 東南亞業務與新加坡Grab成立合營企業的交易,由于未依法申報被新加坡競爭執法機構處以共計950萬美元的罰款……近年來,不斷出現此類新聞,越來越多的各國企業在國際競爭中遭遇反壟斷調查。
隨著國際大環境的變化,中國企業走出去過程中面臨的反壟斷風險也隨之增大。在日前舉辦的中國企業對外投資主要東道國的反壟斷執法交流會上,中倫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鄭孜青指出,中國企業應注意的境外反壟斷風險包括:對于能夠影響投資東道主國市場的行為,該國反壟斷法一般有域外管轄權;投資東道主國中的發達經濟體大都具備全面的反壟斷法律責任體系,包括刑事、民事和行政責任,行政處罰的罰金巨大。一般實行單位和個人雙罰制,參與或主導反壟斷違反行為的個人也需承擔法律責任。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俄羅斯等國家有高管反壟斷刑事責任;行政調查常常引發后續反壟斷民事訴訟和集團訴訟;行業處罰和反壟斷處罰并行(例如銀行、證券);小股東在其所投資的企業中的潛在反壟斷責任;外資審查和經營者集中審查可能并行并相互影響等。
鄭孜青強調,投資金額高不一定說明中國企業在該國存在大量的實業投資,例如瑞士可能更多地扮演一個中轉站角色,但是按金額總量排序的數據仍然有參考價值。企業應當多關注這些投資總量較大的司法轄區的反壟斷法執法動態。
美國就是中國企業最應關注的反壟斷地區之一。“以前中國企業在美國受到的反壟斷處罰是非常少的,只有大家耳熟能詳的維他命案和寶鋼鋼鐵企業案,但最近美國在反壟斷和數據保護方面都有一些針對中國企業的執法,如抖音海外版被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依據美國的《兒童在線隱私保護法》進行了處罰。同時,中國的一家銀行既受到行業監管方面的處罰,又受到美國司法部的反壟斷處罰。”鄭孜青表示,美國有兩個反壟斷執法機構,一個是司法部,一個是聯邦貿易委員會。此外,中企在美案件多是法院民事訴訟或貿易法主管機關處罰,如今,司法部也對中企案件進行了關注,可見風險有所上升。
歐盟對反壟斷法的重視不亞于美國。“歐盟的執法機構非常龐大,并且很擅長采用突擊檢查的方式獲取證據。比如最近剛剛連任的歐盟競爭專員瑪格麗特·維斯塔格,在其任期內查處了大量的美國高科技企業,創下了很多巨額罰金記錄。瑪格麗特·維斯塔格是政治家出身,很多歐盟的律師認為讓政治家進行反壟斷執法是非常合適的,因為這更符合反壟斷法的執法目標。”鄭孜青說。
中美歐在反壟斷的執法方式上也有各自的特點。美國傾向于司法模式,一方面是由于美國執法機構的裁決需要通過法院確認和執行,另一方面,美國一向非常重視私人訴訟,而中國和歐盟更側重執法機構的查處,即以執法機構為主導來保護市場的公平競爭。
除了美國和歐盟外,巴西、加拿大、新加坡等國也是中企投資較多的國家。
“巴西是南美最重要的反壟斷司法轄區,很多交易都需要在巴西進行經營者集中申報,巴西的反壟斷執法比南美其他國家活躍,其處罰方式包括罰款、禁止相關企業參與公共投標或者是讓違反反壟斷法的企業不再享有稅收優惠和補貼等。”鄭孜青介紹說,加拿大在反壟斷執法方面更多的是追隨美國的腳步,其處罰金額一般不高。跟美國一樣,加拿大的執法機構也需要依靠法院的判決推行自己的處罰決定,同時加拿大在很多案件中會跟美國采取同樣的處罰原則,在違法的定性上也和美國有一致性。相對于美國司法部和聯邦貿易委員會,加拿大的執法機構在跟法院爭取執法權利以及案件推進方面略遜一籌。
消息來源:中國貿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