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際集團(AIG)董事總經理、全球首席經濟學家莫恒勇日前在清華五道口金融家大講堂“去全球化浪潮下的全球宏觀趨勢分析”上指出,預計中美在90天限期內可能會就貿易問題達成協議,但美國對中國的科技封鎖卻不會停止,甚至還會加強,因為這事關美國未來幾十年在國際上的競爭優勢。
從中美貿易摩擦到技術冷戰,未來在高科技領域,中國留美學生、訪問學者的簽證會有相應限制,中國在美國的投資、美國對中國的出口管制等都會受到影響。
莫恒勇指出,美國家庭債務比較健康,但業界認為存在兩大擔憂:經濟衰退和企業債危機。目前,美國經濟增長處于經濟周期的末端,未來12個月進入經濟衰退的可能性增大,預計今年美元指數會在現有水平上小幅貶值。
高盛分析師扎克·潘德爾(Zach Pandl)等人也表示,未來3個月、6個月、12個月,在岸人民幣兌美元的預期分別為6.8、6.8和6.7,此前預期為6.95、7.10和6.90。此外,今年初,美國亞特蘭大聯儲主席博斯蒂克(Raphael Bostic)發表鴿派言論,他表示,美聯儲今年應該只加息一次,并對于是否需要增加或減少加息行動持開放態度。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卞永祖認為,去年,美股的兩輪暴跌,將10月染成了黑色,標普500、道瓊斯和納斯達克指數分別下跌6.9%、5.1%、9.2%,這樣的單月跌幅已接近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慘表現。美國股市的大動蕩,對家庭和企業債務都有大的影響,未來美國經濟有下滑趨勢的影響。近期,人民幣漲幅很大,是受美元弱勢影響以及美聯儲加息、中國在金融領域擴大對外開放,使得更多外資企業進入,將推高人民幣匯率等一系列因素影響,未來人民幣將呈現溫和上漲趨勢。
莫恒勇認為,“美國也需要中國市場,對于美國對中國提出的一些要求,例如降低關稅、保護知識產權、適度減少國家補貼和放開市場準入等符合中國進一步改革開放的需要。打鐵還需自身硬,只有把自身建設好了,才有和外部壓力抗爭的底氣,頂住壓力做好供給側改革和去杠桿,適度放松管制和監管、降低關稅、減少補貼和不必要的行政干預,真正做到以市場為導向,提高增長質量。”
消息來源:中國貿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