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用棉企業表示,雖然國儲棉的每天拋儲量大幅增加,但2011年進口棉并沒有放量,7月3、4日所占的比例不足10%,而是以2012年收儲的地產棉為主,參與競拍的棉紡廠對2011、2012年收儲的地產棉品質“心知肚明”——不僅一致性差,而且等級不符、混級、混批的現象比較嚴重。因此,如果7月份不出庫銷售2012年度內地倉庫的新疆棉,不從棉紡織企業的需要出發,那么大部分企業將在8、9月份采購保稅或即期的高等級澳棉或港口品質稍好一些的美棉、西非棉、中亞棉等。
由于2013年滑準關稅、加工貿易棉花進口配額(不含1%關稅內配額中的加工貿易)使用的截止期限為2013年12月31日前,1%關稅內進口配額可展期至次年2月底前使用。一般按裝船單、報關等一系列手續辦下來約需要一周左右時間,因此最遲要在12月20日前后確定使用,而按往年慣例,12月底前能運抵中國主港的外棉除了部分美棉和少量印度棉外,高品質的西非棉、中亞棉及其它產地的棉花從收購、加工、裝運來看都有難度,因此對于用棉企業而言,從7月至12月可選擇的2013年新棉產地和數量都非常有限,而且一旦印度棉花出口政策發生調整,新棉可供應量還會下降,港口保稅棉將是中國用棉企業進口、下單的重點。
不過,對保稅棉不利的因素包括:一是目前存儲在港口保稅棉以低等級、低品質的印度棉、美棉為主,普遍表現為長度短、短絨含量大、虧重情況稍重,很多大貨被貿易商和用棉企業多次看貨、取樣,即使按計劃7月底結束拋儲,大部分棉紡廠或自行競拍或與棉花企業聯合競拍至少也要存儲一個月以上原料庫存;二是國家有關部門很可能考慮到用棉企業在資金、倉庫出貨及運輸等等方面的不利因素,很可能拋儲政策一直延續到9月底,而且從滿足企業需求和庫存量來看,加大2011年進口棉輪出量“順天應時”,對保稅棉形成相當大的沖擊。保稅棉今年能否如一些外商、進口商預期那樣在8、9月份涌入中國市場,關鍵還要看國家的調控政策。